[摘 要]:本文通过对秦末汉初项羽分封制度的考察,得出项羽分封并非西周之分封,而是前所未有的一套新体制,而汉初之郡国并行制实乃项羽之分封体制的翻版。本文将重新探讨项羽建制的历史因缘,并得出这是当时唯一可行之路,并重新评价项羽建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分封 项羽 郡国并行制 建制
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记载项羽一生波澜壮阔的经历后,曾感叹之:“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1)。也就是在秦灭汉兴的五年当中,是由项羽主控的五年,故司马迁曰“政由羽出”!
但是历来研究者却常常忽略此段时间项羽建制的史实,往往认为汉承秦制。这样就等于抹杀其项羽主政建立的西楚政权。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曰:“初作难,发於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於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2),司马迁立《秦楚之际月表》,而不做《秦汉之际月表》,学者田余庆认为“说明司马迁明确地意识到楚在秦末在历史中具有独特地仿”(3)。这些表明了楚在秦末汉初这段历史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项羽的建正制是期间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秦末汉初的楚人建制
秦末,陈胜揭杆而起,反抗暴秦。其后群雄并起,逐鹿天下。这段时间各路诸侯纷纷打出复立六国的旗号。“在这段时期里,陈涉之张楚为天下盟主,陈涉首创的战国复国运动成为天下政局的主流,在战国复国运动的主导下,平民王政和王政复兴并行。笔者(学者李开元,本文作者注)将此时期称为复国建王期。”(4)。
陈胜死后,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后来项梁战死,楚怀王夺项羽军权,主持楚国政权。“此时,怀王之楚国为天下盟主。战国复国和王政复兴合一,六国贵族之就国复王巳成为天下政局之主流。基于此,笔者(学者李开元)将此时期称为王政复兴期。”(5)。
此后,项羽为诸侯从长(6)率领诸侯联军击败秦军,入主咸阳,随后分封天下,建立西楚政权。学者李开元称这段时期为“列国众王期”。^ 秦末汉初三段政权号令皆出自于楚,分别为陈胜之张楚,怀王之楚,项羽之西楚,名义上同出一支,但是具体建制上后者和前两者却大大不同。总得来说,陈胜之张楚,怀王之楚都是被动的恢复旧体制,直接沿用旧楚之制度。而项羽主政之西楚,却在继承楚制,秦制的同时开创一套前所未有的新体制。
这就是曾被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开历史倒河车的分封制度。项羽灭秦后,立怀王为义帝,随后封十八个诸侯王和二个列侯。历史学家认为这是项羽试图恢复到战国时期甚至更远的春秋时期,把统一的天下搞的支离破碎。
项羽的分封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度似乎有一定相象之处,但是“西周的裂土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权力的一种政治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直接统辖王畿地区,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各诸侯,进行‘封国土,建诸侯’......这样,西周实际上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封国组成的联盟......西周的分封制是自天子而下逐级层层分封。在分封中,不仅分封土地,而且连土地上的人民也一起分封......其次,西周的分封制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再次,西周的分封制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总之,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是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制度。层层分封形成了宝塔式的统治。这种裂土分封制,是按等级大小进行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从而把大小奴隶主贵族世袭的政治经济特权固定下来。”(7),而项羽的分封是建立在秦郡基础上的郡国并行制,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史事实。v+oF|
所以,与其说项羽的分封是恢复西周制度,倒不如说项羽开创了一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体制
二:分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5!^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由此秦帝国开始实行郡县制,而废除封建制。王夫之曾评价:“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8)。由此人们把项羽郡国并行制度当成一种历史的倒退,认为实行郡县制,发展大一统中央集权才是唯一的出路,实际上这里人们忽略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中国也是经过儒家,法家几代的努力才把这一思维深入人心的。而秦始皇时代恰恰是因为推行单一郡县制,大力发展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才导致十五年而亡。
“分封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形态,其自身就有一股强大的惯性力量。”(9),这种惯性让天下之人并不能接受秦始皇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反而视郡县制度为异端,存在着普遍要求分封的社会势力,即是以分封的形式进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的分配。例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就有“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10)。其次不论是秦朝丞相王绾还是博士士淳于越以及大臣都要求实行分封制度“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11),再次体现了分封的强大社会力量。GWT
秦末汉初,群雄并起,更是对秦始皇专制制度的一大反复,期间要求裂土封王都是天下人的的共识。首先,是六国旧贵族遗老遗少强烈恢复旧国旧秩序。比如,陈胜刚入主陈地,三老、豪杰就要求:“复立楚国之社稷”(12);张耳陈馀更是对陈胜提出复立六国:“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後,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13);陈胜另一部将周市更是辞不受自己为王,“迎魏咎於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14);田儋也把自己齐氏后人的身份当成为王的依据:“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15);陈胜刚死,秦嘉又立楚贵族景驹(16),项梁谋士范增把陈胜速败的原因归结为“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并要求项梁立楚后来顺应民望(17)。由于强大的裂土分封的社会基础,一场农民起义迅速变成六国复立反秦的复辟运动
其次,当时的社会不但六国旧贵族遗老遗少希望恢复旧国,裂土封王。普通士人,将相,大大小小的野心家都希望能裂土封王使自己获得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武臣刚北略赵地的时候就招赵地豪桀鼓惑之:“於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而豪桀皆然其言(18);韩信说刘邦也建言“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19);张良一针见血的指出天下豪杰跟随刘邦的原因不过为裂土分封而已,“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20);刘邦定天下后,诸侯大臣部将更是为裂土分封而日夜争功不决,以天下不足遍封,怕不能尽封,而欲相聚谋反之(21);郦生说齐王投降也把刘邦“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作为“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的重要原因(22);同样陈平认为刘邦能分封裂土是士多归于汉的缘故“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23);刘邦大臣总结汉胜楚败的原因亦认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24)。这种裂土分封的思想,学者魏明枢总结原因有三“一,地域文化差别的外在表现 ;二,百家争鸣对秦大一统思想的否定; 三,传统宗法分封制的历史残留”(25)。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分封是合乎当时社会潮流,顺应人心的体制。而秦始皇的以郡县制为基础来推行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受到天下人的非议。实际上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更多的是集权力为皇帝一人,“中央大臣及至地方官吏都不过是皇权的执行机器而已”(26),天下人自然不愿意天下权利与利益皆掌握一人之手,而分封制度则成为与天下人同利的代表。或则可以说秦始皇集权行为的单一郡县制才是逆潮流而行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三:项羽分封的背景形式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当时摆在其面前的是如何平衡各路诸侯的利益, 《义门读书记》引冯钝吟语“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27)。当时天下地盘为旧诸侯的势力所盘踞,经过三年灭秦时间又涌现出无数新兴势力,在这个新旧势力盘根错节,项羽又缺乏足够的力量可以控制新旧诸侯时,显然称帝继续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是不合时宜的。
汉代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把不分封当作重要原因,如贾谊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并认为秦始皇只要“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後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而秦二世只要“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仍可挽救秦的命运(28),贾谊还从经济角度论证不分封的危害性(29);桓谭也认为秦之灭亡是因为“不任人封立诸侯”(30)。面对秦朝的前车之见,天下都欲裂土分封的社会潮流以及项羽无法掌控实际已经复立的六国势力,推行分封制似乎成了当时唯一的选择。
当然不论项羽是否搞分封,关外六国的旧贵族实际已经复辟,盘踞着战国后期的原六国地盘。而跟随项羽入关的新兴势力亦要求论功行赏,裂土分封。不事分封,像秦始皇那样集权力为自己一人身上,首先意味着要剥夺旧贵族已经占领的地盘,再次跟随项羽入关的诸侯也会因为无法得到封地而失望,最后项羽楚军将领因为无法论功行赏而背之。其结果可想而知,旧诸侯反于外,新诸侯叛于内,楚将领而无心为项羽作战,这样项羽完全成为孤家寡人一个,而被扣上秦始皇第二的帽子诛杀于关中。
但是恢复旧秩序,废除郡县制,显然也不是项羽所想要的,那样的话,胜利的果实将被复辟势力所篡夺。但是不可否认希望恢复旧秩序的如怀王之流等旧贵族仍然盘踞在六国之地,不论是其势力还是天下舆论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样的局势下,项羽走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曲折的道路,在秦始皇郡县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封国封侯制度。后世称之为郡国并行制度。这种体制在保留秦推行的郡县制不变的基础上,对有功者,对旧诸侯实行封国封侯。这种制度不但延续了郡县制,而且满足了天下人要求分封的欲望,“在这段时期里,王政复兴期已经形成的贵族王政复活之政局不仅被完全打破了.而且,复国建王期已经达成的战国七国复活之政局也被打破了。”(31),无疑项羽所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既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的潮流,又用一种曲折的方式打破旧秩序,是从分封制过渡到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的郡县之制的最佳手段。
当然项羽之郡国并行制是根据当时天下大局,客观形势来实行的一种相当灵活的宽泛的制度,其中有迫于形式不得不为之的一面,但是整体原则是朝向打破旧制度,建立适合当前历史进程的新体制而为的。
四:项羽之郡国并行制度探微P
项羽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第一步是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把这一政治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32),但是显然旧贵族不肯就此妥协,势要把复辟进行到底。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只好推开原本名义上的领袖,把楚怀王升格为楚义帝,给其神圣的名义,却取消其神圣的权利依据。“(项羽)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33),这段话中,项羽否定了旧商周以来的血统王权世袭的合法性,也就是否定秦末的复辟运动中旧贵族凭借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取而代之,项羽实行以功劳来实行权利的分封的原则,也就是“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武涉语)”(34)的分封原则。当然面临旧诸侯强大的实力以及盘踞在六国实则已经为诸侯王的事实,项羽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如“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也就是在以定事实下,对原有诸侯王进行有计划有限制的予于承认。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一原则是以军功大小论功分封,否定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第二个原则是对即定事实有计划有限制的给予承认。
第二步,项羽把刘邦封为汉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35)。同样项羽对有功之人论功行赏,却进一步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给予处理,并封其他诸侯王给予牵制。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三原则是尽量消除对自己有威胁的势力,并互相给予牵制。/
再,封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徙赵王歇为代王,立张耳为常山王,立燕将臧荼为燕王,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立齐将田都为齐王,齐王建孙田安济北王。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四原则是把大国分小,尽量把原先的大国支离破碎,减小他们的势力。亲近自己则厚之,疏远自己则薄之。
再,立英布为九江王,立吴芮为衡山王,立共敖为临江王。 7^R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五原则是把自己有功劳有势力的将领按功劳封王,并守护自己后院。
再,徙魏王豹为西魏王,韩王成因故都,后来因为无军功废为侯,又杀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六原则是扩大自己势力,吞噬周边战略要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且自己为诸侯王之盟主,位在众诸侯之上。另外第七原则是分封制完全以秦郡县制为基础。比如项羽就王楚,梁九郡。下面设有郡长,县公。也就是不但在分封的基础上实行郡县,而且自己内部领土完全推行单一郡县制度。
再,封陈馀南皮三县为侯,番君将梅鋗十万户侯,另有后来废韩王成为侯,封范增为历阳侯,封曹咎为海春侯。或则还有其他封为侯者,但是史料缺失,而无从考证。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郡国并行制度的第八原则是封功劳次之为侯。可以说项羽既有诸侯王之王国分封又有列侯之侯国分封。
第三步,项羽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徙义帝长沙郴县。把这个名义上的义帝安置在远利政治中心的地方闲置起来。:
总而言之,项羽的分封即是前所未有的一种体制的创新,又根据实际情况的扩大自己的势力,减弱对方的实力。并否定旧秩序的合法性,全面继承推行按军功行赏制度,再维护郡县制度的情况发展一套合乎历史潮流的“一国两制”并行体制。
五:项羽封国制度的探讨
©小隐在线历史论坛 -- 小隐在线历史论坛
“西楚霸王项羽在关中实行王国分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王国分封。”(36),对于这个前所未有的一个新体制,项羽是建立的什么样的体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