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个毒计故事是:
1 陈平离间项羽范增;
2 明太监欺骗东林党人;
3温峤离间王敦钱凤;
4 王猛陷害慕容垂;
5骊姬陷害太子申生;
6 严世蕃翻案;
7杨一清反间除刘瑾;
8苏秦吴起死后发飙;
9李林甫把持朝政;
10 慈禧太后放弃政改
所谓反间计,应该出自三十六计,我查了一下,书上是这样说的: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
照O7故事内容来看,似乎“离间”更多些。一般来说,故事里有ABC三个角色,A是中计的人,一般是皇帝、权臣;B是牺牲品、受害人;C是设计的人,可以是来自敌对阵营的,比如陈平,但多数和B一样,同是A的属下。
O7最后有个小结,评点每个故事中A中计的缘由,无不出于人性的弱点。例如项羽嫉妒、王敦过迂、晋献公好色、玄宗自大、慈禧恋栈等等,“一套二十四史几乎就是完整的政治斗争史,无数的权谋机变,匪夷所思的奇谋秘计充斥其间,如果换一个角度再看,所有这些表象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形形色色的人性的弱点。”
前面提到的谭伯牛先生,他所写的晚清故事也满是政治斗争的权谋机变,不过贴子人气远不如O7。为何?起的题目不好,“祺 祥 故 事”,好像老式言情小说。O7就厉害,十大,反间,毒计。怎么不受欢迎?好多回贴大感取到真经,甚至有用去泡MM的。 笑。
O7后记说,“世界上只怕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一样热衷五花八门的计策了,即使是小孩子也都能对各种诡计的普及教材《三国演义》说上几句,当然这远远不够,我们的祖先还总结出复杂的三十六计,以致我们民族的最高智慧象征诸葛亮之所以千古留名,就是因为传说中的他能用各种计策成功地控制住所有他想算计的人。”
所谓“与人斗”其乐无穷。
在西方,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破解自然奥秘的大科学家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我们的张衡、祖冲之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在我看来,什么样的人作为大众偶像,可以当作社会进步的标准之一。换句话说,崇拜毒计的人越多,恰恰说明社会的文明程度越低。
O7把问题总结到人性上。如果从人性角度分析,“信任”两个字几乎就可以破除所有离间毒计。第一毒计的王猛“金刀计”,其实是一个失败的计划。不是计谋不好,而是对象A偏偏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多皇帝中,以心胸宽广而论,算的上是第一” 的前秦皇帝苻坚。
可惜,绝大多数的皇帝们,还是晋献公慈禧太后之类。苻坚这样的人物,实在太稀罕了。人性的弱点,似乎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身居高位者,怎能不特别担心的位子呢?苻坚的下场不就是被人出卖,被逼自尽吗?
然而为什么中国这么盛产“毒计”,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的人性,有很大的不同吗?O7可是打着国学探微的旗号的。
我不认为如此。
说到这里,想起好像是丁先生说过一段话:
要相信大多数人(人性)是好的、善良的,因为社会毕竟是在进步;但是也必须承认,作为个体的每个人,存在着人性软弱阴暗的一面,所以我们必须用制度来约束。
人性大致相仿,但是我们的制度,的确和人家不太一样哦。如果多一些制度约束,会不会有很多毒计就不能奏效了呢?
回到O7的故事,很多毒计之所以能够得手,全靠揣摩一把手心理够深,又和老大贴身,有说悄悄话的机会。因此忠臣良将,往往斗不过太监秘书。皇帝越老越衰越懒惰,越是依赖周围小人,耳目闭塞,所以导致颟顸糊涂;反过来,其他属下连老大的面也见不着,沟通完全断绝。比如计2越级上访的情况,对于居中的太监来说,还不是想间谁就间谁?
制度约束一:信息公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评论: 作者:流水不争先791214 呵呵,看来反间记的精髓在于对各方之间的偏见和信息不完全善加利用啊)
再说“金刀计”,慕容垂听说儿子出逃,“当真是祸从天降,连辩解也不敢辩解,仓促出逃”。连辩解也不敢辩解,何以如此?因为叛国是死罪,慕容又是新归,人心不稳。慕容垂逃是正着;若不是符坚气量过人,落在其他人手里,不论真假,必死无疑。李林甫对政敌使用酷吏,徐阶对严世蕃罗织罪名,刘瑾莫名其妙收集盔甲刀剑,都让人对有司的公正性产生莫大怀疑。
制度约束二:不管是什么样的罪名,给被告辩解的机会;不以政治名义杀人,让政治人物和平下台。
(评论: 作者O7:不要怪黄光升,徐阶心狠手毒。在中国官场上,惯例一向如此,要么不整人,至少面子上一团和气,要整就一定往死里整,叫对方永世不得翻身。如不小心让严世蕃逃过这一劫,可以想象他会以更恐怖十倍高超十倍的手段来报复。有人评论太祖,一般不得罪人,得罪人就一定得罪到底,看来太祖也深味古书要义阿。)
离间通常是见不得光的。“陈平自己就讲过说他自己的计谋太阴毒,后代不会太好。”一旦穿帮,设计人自己也没法活。所以必须竭尽全力,非置人于死地不可。因此有骊姬散发,张永磕血。不知道慕容垂和王猛后来如何相处,大概彼此感觉芒刺在背吧。
如果受害人有申诉的权利,有不死的机会,设计人不免要多考虑一下把戏被拆穿的后果。若非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最好还是打消念头,免得以后被人清算。
或许有人说,这不过是些历史故事,怎么又腌出制度改革的白菜来了?太小题大做了吧。然而历史故事,并不仅存于历史。O7的故事到清朝为止,那么是不是自清以后,离间妙计就灭绝了呢?当然不是,从清朝到今天,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出了多少经天纬地的人物啊。自然也少不了民族智慧的发扬光大。哪个时候最盛行?可以用湖人算法帮助分析。
什么时候上情下情隔绝,做官的不知民间疾苦,做民的不知朝廷内幕;什么时候人人相疑,谁也不信谁;什么时候人一被打倒就不得翻身,甚至牵连九族,那就是离间计盛行,小人当道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