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内衣称谓的变迁实际上表明了古代女人对胸部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以唐代“诃子”为例,唐代对女性美早早喊出了“以胖为美”的口号,当然,这里的胖并非肥胖,而是丰满。这决定了美丽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样穿吊带的“心衣”,那样容易勒出毛病来。于是,唐代女人便发明了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难怪人们总以盛唐为骄傲,那时候便“内衣外穿”了。“诃子”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应该是以杨贵妃为分界线的。之前露胸较多,而后就有所收敛。蔡东藩《唐史演义》记载:“禄山与贵妃,鬼混了一年有余,甚至将贵妃胸抓伤。贵妃未免暗泣,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个诃子来,笼罩胸前。宫中未悉深情,多半仿效。禄山却暗中怀惧,不敢时常入宫。”由此可见,“遮丑”也是内衣的主要功能之一。







宋代的抹胸与之相比,则显得越发收敛。《西厢记》中的宋代女子,用抹胸裹肚,一根幼带围颈,一块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风情,万种妩媚,堪称保守。直至清朝末期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西方的各种极富美学价值的胸衣才真正演绎在中国女子的身型之上。
  
另外,《礼记·曲礼》则告诉人们:“暑勿褰裳,褰则下体露矣”。夏天千万不要撩衣服呀,要是撩的话,就暴露了!在商周时期的玉俑及汉代的画像石上还可看到。如果将腿伸直而坐,则叫“箕踞”,这种极其随便的坐法、在当时是很忌讳的。这些点滴的记载告诉我们:在周朝以前,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并没有穿内裤的习惯。由此不难理解,早些年代的古人为什么席地而坐(先跪而后坐在自己的腿上),主要是为了收敛自身,避免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