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意大利作曲家。1792年2月29日出生于佩萨罗(Pesaro)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小号手,母亲是歌手。10岁从蒂塞学和声,18O4年在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和钢琴,不久又学习作曲,并创作了一系列声乐曲、宗教育乐和室内乐。1810年创作了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1813年创作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Tancredi),俱曾在威尼斯上演。1816年《塞维尔的理发师》(原名《阿尔玛维瓦》),在罗马首演时惨败,但日后却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至1823年,共创作 34 部歌剧。1824年移居巴黎,担任该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音乐总监,成功地上演了《威廉·退尔》等4部歌剧。1829年停止创作歌剧,此后近40年的时间,写了《圣母悼歌》(1842) 、《小庄严弥撒曲》(1864)和其他一些康塔塔、歌曲、钢琴曲等。1836年曾返回博罗尼亚,与父亲同住,1855年又回到巴黎,其寓所成为巴黎名士聚会之地。1868年11月13日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帕西(Passy),九年后迁葬佛罗伦萨,6000人参加了葬礼,安葬仪式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他的《摩西》中的祈祷乐。

  罗西尼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近40部歌剧,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他的歌剧遵循古典派的原则,旋律高雅,明晰,管弦乐绝不喧宾夺主,全音和声处处可见。尽管浪漫主义在当时已蔚为风气,但他始终嗤之以鼻,尤其对歌唱的新风格深恶痛绝。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同时他作了一些颇为细微但又十分有效的创造,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为宣叙调配上弦乐伴奏以增强表现力;为避免以往正歌剧中歌唱家随意炫技而破坏戏剧完整性,将歌剧的炫技部分明确地记在谱上;有时将弦乐与宣叙调、咏叹调、合咱等段落相结合,组织起大型的歌剧场面,结构要比以往纯粹由“分曲”组成场面更为严密。

  他的代表性作品《塞维尔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是根据法国戏剧博马舍的作品而作,仅用了13天时间,一时传为佳话。其搁笔之作《威廉·退尔》(William Tell),也深受人们欢迎,特别是序曲,至今仍作为独立的乐曲在音乐会上演奏,这也显示出他卓越的管弦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