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1844—1908) 俄罗斯作曲家。十二岁进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五年后结识巴拉基列夫、居伊和穆索尔斯基,开始从巴拉基列夫认真学习音乐。1862年作为低级军官出航伦敦和纽约,1865年返国,1871年被任命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874年出任圣彼得堡义务音乐学校校长,不久成为包括利亚多夫、格拉祖诺夫、阿伦斯基在内的新派作曲家之首。1888年圣彼得堡上演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后,他开始大型乐队的创作,对配器产生了一些想法,发表在《管弦乐法原理》一书(1912年由阿盖特译成英文,1953年瞿希贤的二卷汉译本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中。1902年遇斯特拉文斯基,后者成为他的学生。因对1905年革命表同情而被音乐学院开除,但后来又被聘回校。最后一部作品——根据普希金的《金鸡》而写的歌剧(1907),因讽刺政府而遭禁演,直到1910年才上演。和“强力集团”中的其他作曲家一样,他的早期作品受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极深。通过1871年以后集中锻炼技巧、收集民歌(作为op.24出版)以及编订格林卡的歌剧而取得经验,为后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887至1888年间写成最成熟的几部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舍赫拉查达》和《俄罗斯复活节序曲》后,将许多早期作品重行配器,但主要精力仍放在创作歌剧《姆拉达》(1890)、《圣诞夜》(1895)、《萨特阔》(1896)、《萨尔丹沙皇的故事》(1898)、《基捷日》(1904)和《金鸡》上,这些都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他还编订和改编(今天有些人说是改坏了)其他俄罗斯作曲家的歌剧,包括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鲍罗廷的《伊戈尔王子》。他的绚烂明快的配器给斯特拉文斯基显著的影响,并通过斯特拉文斯基而影响许多当代作曲家。著作尚有《和声学实用教程》(1884;张洪岛的汉译本1953年由上海新音乐出版社出版)。所撰回忆录《我的音乐生活》出版于作者死后一年(1909;英译本出版于1924年,吴佩华的汉译本1954年由上海新音乐出版社出版,1988年据俄文版重译本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门德尔松 Mendelssohn,Felix(1809.2.3~1847.11.4)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由于他遵循古典音乐的模式,又在浪漫主义的创新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就是18世纪后期的运动,以牺牲严格的形式和传统为代价来强调情感和想象力。父母均为犹太人,祖父是哲学家。幼年随母学钢琴。1811年法国占领汉堡,全家迁往柏林。从伯杰、泽尔特学习钢琴、作曲,后者对他日后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少年时代曾创作大量作品,有5部歌剧、11部弦乐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赋格曲等,被誉为神童。9岁首次在柏林公开演出。1821年由泽尔特带领到魏玛拜见歌德,为他演奏了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并将所作《b小调四重奏》献给这位伟大的诗人。1825年凯鲁比尼在巴黎发现了他的天才。次年他以《仲夏夜之梦序曲》达到作曲家完美的境界。1829年3月11日在柏林指挥了自巴赫逝世后第一次演出的《马太受难曲》,从而使巴赫的音乐在19、90世纪得以复活。同年,在访问瑞士时与韦伯结识,1821年,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在柏林上演,鼓励他发展音乐的民族性。1829年春,第一次访问英国,指挥他的《c小调交响曲》。1832年在伦敦出版了《无言歌》第一集。1843年把《苏格兰交响曲》献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他是女王最喜爱的作曲家。1846年在白金汉宫演出了他著名的神剧《以利亚》,使他对英国音乐的影响与韩德尔相同。1835年担任莱比锡著名“布店大厦交响乐团”指挥,结识肖邦与舒曼,并与伯辽兹交换指挥棒。1843年与舒曼一起建立了莱比锡音乐学院,并担任作曲教师。他虽然只活了38岁,但创作极为丰富。一首闻名世界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曾花费他6年心血。该曲动人、天真、新颖,成为浪漫主义音乐之瑰宝,至今为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