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曲创作演唱背景介绍
“1970年初,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发生后,我和其他几位创作人员随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到中苏边境体验生活并慰问战士们。”83岁高龄的邬大为老师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专访时说,在零下40℃的严寒里,战士们在乌苏里江边上一动都不能动地猫着。战士们每天傍晚进入阵地,拂晓才回来。战士们都没有伪装,只能用白被单蒙着上身,戴着大口罩,时间一长,呵出的气在口罩上结冰,最后连眉毛上都结成了冰溜子。
可想而知,零下40度是个什么概念,泼水成冰、睫毛结冰、手机冻关机。
如果把一杯滚烫的开水拿到外面去顿时没了热气,一分钟后就全凉了,三分钟后整个结成冰坨。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仅穿着皮大衣的战士在雪地里整整12个小时执勤一动不动。
战士们下岗回营房后,邬大为看到他们摘掉的口罩上抖下一小堆冰碴子,就问他们当时有什么感受,都怎么想的。一位战士回答说:“最冷最冷的时候,我能看到周围都是桃花。这也是我家乡桃花盛开的季节,想到这儿,再苦再冷也不觉得了。”
“多可爱的战士啊!”邬大为思考着要写首歌词,来歌颂边疆战士热爱家乡坚守边防的神圣使命与那伟岸的身影。不过,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受文艺导向的制约,谈起桃花,往往容易被联想到“思想不纯洁”的,“要是我把桃花写到战士身上,那还了得!”邬大为说,这类抒情歌曲根本不允许出现。
桃花年复一年的依旧开落,“雪花、桃花,边疆、故乡,祖国、母亲”这个主题思想在邬大为心灵深处一藏十年过去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桃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
花开花落一年年。 到了1980年春季,文艺的春天来到了,埋藏邬大为心底的那朵“桃花”也应该开了。有一次,邬大为等人在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时,正赶上当地桃花盛开,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树林旁边,放眼一望,一片粉色的海洋,彼此起伏,一阵微风拂过,花香迎面扑来,粉色的海洋随风波动。邬大为被这满树桃花给陶醉了,就挥笔一气呵成写下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后经与魏宝贵研究定了稿,又去找铁源谱了曲。
邬大为告诉记者,当年写这首歌词的稿费也只有15元,30多年下来,他陆陆续续收到的稿费加在一起也只有几千元。
铁源在人生低谷期为“桃花”谱曲
“盛开的桃花”透着一股辽东曲调
“我作曲的《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等三首歌曲由于一些原因都被停播了,当时我心灰意冷,就从北京回到了沈阳。”曲作者铁源告诉记者,当邬大为和魏宝贵找到他给《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作曲时,正是铁源人生最低迷的时期。那时的铁源觉得自己在创作上遇到了瓶颈,已无心再继续作曲了。“我开始每天都去音乐学院听课,继续充实自己。”在盖云飞撰写的《“80后”铁源离不开“当兵的人”》一文中,铁源透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两个曲谱版本,流传下来的是第二版
铁源受当时流行歌曲在青年中广泛传唱的影响,也试着创作了通俗歌曲版的,当时邬大为在听过这个版本后还夸赞铁源:“挺新鲜的,很有流行歌曲的感觉,你解放思想了!”
之后,铁源自己把自己的创作推翻了,他感觉那样缺乏阳刚之气,不适合战士歌唱。“我一琢磨,这哪是战士的情感呀,战士不是这样的。我开始调动我的生活记忆,我们祖国太大了,北方冰天雪地,南方已是鸟语花香,太大了。我们当兵的应当是非常自豪的,非常昂扬大气,而且要很优美,是有桃花,有姑娘的地方。”后来铁源想到想起了往日火热的战斗生活,也想起了桃花盛开的家乡大连,就在歌中添加了辽东曲调,把一些民歌和牧歌的元素融入到曲子中,“写完后我感觉这个不错,是战士的情感。”
旋律出来了,而这首歌当时的歌名是《我可爱的家乡》,铁源觉得这个题目有些不合适,就把歌词的第一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当成了歌名,最后定稿的这个版本就是这首久唱不衰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歌曲写完之后,按照惯例是要开始讨论,单位里领导、词曲作者、独唱演员都要参加。铁源把这首歌唱了一遍之后,大家开始发表看法,当时就有人说“桃花这首歌很好听,曲调优美,旋律动人,但是,缺乏阳刚之气,不适合军人演唱”,其他人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曲调美、歌词好,就是这个“但是”,差点把“桃花”扼杀在摇篮里。
不过,轮到歌唱家董振厚发言时,转折出现了,董振厚说,听到这首歌时,他想到了孟贵斌演唱的那首《送别》,当时这首歌在开始也被人们认为是有些女性化不够阳刚,而这样的歌曲正好符合抒情男高音的特点,“这首歌我来唱”,董振厚决定试唱这首歌的同时,还把这首歌稍微改动了一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个“的”字的唱音,在原来是低的,后来被董振厚改成了高的,没倒字儿,唱起来又动听,还有韵味。
董振厚是“桃花盛开”的首唱者
蒋大为唱“桃花盛开”红遍歌坛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的首唱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著名男中音董振厚,他是歌唱家董文华的叔叔。”丹东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李刚瑛给媒体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首歌的原唱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董振厚,可惜董振厚英年早逝。蒋大为还没唱这首歌时,这首歌已经在沈阳军区传唱。”李刚瑛回忆起那段往事思绪万千:“我当时在原旅大警备区某团当兵,每次全团在俱乐部开会,各个连队赛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都是必有的曲目。”
查询资料获悉,董振厚1949年5月入伍,同年9月调到该部队文工队。1955年5月,董振厚所在的文工团并入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他任该团男高音组副组长。曾出国到苏联、芬兰演出,多次为电影和电视配唱主题歌和插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董振厚首唱。
1981年在沈阳八一剧场,作为这首歌的首唱者,董振厚第一次在公开演出中演唱了此歌。效果非常好,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观看节目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高兴地说:“这首歌很好听,我建议全军推广。”邬大为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显得很兴奋。
1985年8月29日,董振厚因肝硬化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4岁。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首唱是前进歌舞团的董振厚,而真正把这首歌唱红的是歌唱家蒋大为。1986年,蒋大为带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引起强烈反响,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