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有關 郭德堡變奏曲 的兩三事!


郭德堡變奏曲是古典大師巴哈(J.S.Bach)最廣受好評的作品之一,此樂曲曾現聲在多部賣座的影片中,比如說驚悚名片『沉默的羔羊』和該片續集『人魔』,皆可聽到那為劇情增添張力的流暢琴聲;它優美悅耳的旋律更廣受知名心理學家的極力推薦,稱之為最具有催眠安神與穩定情緒功效的古典絕品,也是一手絕對夠資格與卡農相提並論的古典抒情名曲。

郭德堡變奏曲可說是巴哈生前最後十年創作中最聞名的作品,該越張首度發行問世是在1742年,由紐約客雜誌一位名為安德魯波特的樂評家如此評鑑眉批這部作品『再也找不到有其他演奏的音樂作品能似郭德寶變奏曲一樣,涵蓋如此廣泛且細膩的情感張力,創意十足的賦格式琴聲,猶如一首美詩,渾然天地融入旋律』。

Clavier Ubung bestebend in winer Aria mit verschirdenen Veranderungen vors Calvicimbal Mit 2 Manualeng 意旨:一首鍵盤作品,結合詠嘆調和大鍵琴的數部變奏曲,再加上兩台鍵盤樂器,是這部作品最原始手稿的曲名。是不是很像阿婆的裹腳布,未必臭,但太冗長,讓人永遠無法記得住?這部原本就針對當時最風行的樂器大鍵琴(鋼琴的前身)所譜寫的樂曲,因為在巴哈的時代除了風琴之外,凡是所有鍵盤的樂器都稱為clavier(也就是piano),但巴哈擁有過人的遠見,認為要讓音樂初學者不會對這部樂曲感到過度的困難和艱澀,也希望它能更有吸引大眾平民去聆聽的親和力,唯一的法子就是捨棄冗長複雜的曲名,故,郭德堡變奏曲成為後來世人所熟悉易記的正式曲名。

稱這部作品為音樂史上第一首記載具有療效功能的樂曲一點也不為過,這是根據第一本巴哈傳記的作者福凱爾在書中多次論及,當時身為貴族的康特經常飽受病痛的折磨,特別是在無法入眠的夜晚越加感到痛苦,也正因為這原因,所以康特尋求他敬佩已久和認識多年的好友巴哈,為他譜寫曲子,因此而讓郭德堡這位隨從他的年輕音樂家能在那些難熬的夜裡彈奏這些曲目為他紓解病情,撫慰疼痛;這也正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音樂家大?斷定:郭德堡變奏曲實則是針對大鍵琴的音色所譜寫的柔美催眠曲。

郭德堡變奏曲結合鍵盤樂器特質的巧妙性令人讚嘆,這正是巴哈當時創作這部作品時的動機和企圖,主要是為了激發樂器與樂器之間交錯時的燦爛火花,編舞大師傑諾米曾將郭德堡變奏曲成功的改編成芭蕾舞曲,而對古典音樂家而言,不論是技巧或感情,郭德堡變奏曲皆是一首高難度的作品,也是所有鋼琴玩家視為自我挑戰的必備樂曲。要恰如當時那為年輕音樂家郭德堡所賦予這首樂曲完美的演繹一般,才夠資格上梁山去比劃比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