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8/10/2017]电影《红珊瑚》珊妹扮演者晓军亲唱的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

关于歌曲《珊瑚颂》首唱者,曲作者胡士平在一篇文章中曾有提及:

      “1961 年,八一制片厂将《红珊瑚》搬上银幕,导演王少岩。为适应电影要求,剧本和音乐都要作一些删减、改动和必要的增写,剧组决定由单文同志担任改写。导演王少岩同志提出要写一首片头歌,要短小、好听、能流传。单文很快写出题名为《珊瑚颂》的歌词。作曲为增加保险系数,确定由我和王锡仁各写一曲,然后试唱由导演和大家讨论选定。
      《珊瑚颂》歌词采用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手法,借赞美红珊瑚来赞美渔家女儿珊妹。我拿到歌词好多天不敢动笔,写了否,否了写,总是不满意。经过近半个月的反复试写、修改,到5月28日,才有一个较满意的旋律出来。5月29日,再作修饰,5月30日初稿完成,王锡仁也同时完成了,便请主创人员试听两个《珊瑚颂》,并录音(我写的一首请曾白铃同志试唱录音)反复试听。王锡仁的那首很好听,我的这首也不难听,经过讨论最后选择了我写的这首。6月1日,王少岩导演来看改编的电影本子,同时试听《珊瑚颂》,我觉得还不满意,不愿给她听,她一定要听,没想到她听后,认为我写的有基础。6月2日,我又作了一次修改定稿,再次请曾白铃录音。导演将录音拿回去多次试听后,最后告诉我们,确定用我写的这一首,这就是现在流传的《珊瑚颂》。电影拍出后一看,《珊瑚颂》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下被看好。后来赵忠同志又决定将《珊瑚颂》从电影返回来用于舞台,代替了原来的序歌,而成为歌剧的主题歌。试用之后,又被观众看好,又一个画龙点睛之举。电影之“睛”是王少岩导演点的,歌剧之“睛”则是赵忠点的。艺术需要感受,需要灵敏的艺术感觉,观念上的东西往往被艺术实践突破。”

      从胡士平的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珊瑚颂》的首唱者是曾白铃(也是海政的歌唱演员),不过她的录音没有公开发表,我们听不到。

        央视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栏目,曾播出过一期回顾电影《红珊瑚》的访谈节目,邀请了三位当年参与电影拍摄的演员:蒋晓军(饰珊妹)、张燕影(饰七奶奶)、崔长春(饰老更夫)。在谈到电影配唱时蒋晓军说:她当时年纪小,才19岁,在歌曲演唱方面经验不足,所以团里决定由傅丽坤为她配唱。年纪小只是一种说辞,海政后来在复排歌剧《刘胡兰》时,李默才17岁,和刘胡兰差不多年纪。其实晓军对自己的演唱水平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其他人没有配唱)。晓军也不是不能唱,她说当年在海政唱、演都要会,是多面手,但以唱为主。改开后,许多老歌唱家纷纷复出,像与蒋晓军同团的张燕影,八十年代曾为多部电影配唱插曲,如《天山行》、《索伦河谷的枪声》等;但一直没有听到过蒋晓军的演唱,不知其中原因。

      晓军只知道她是珊妹的扮演者,还真没听过她的演唱,谢谢屹管,不知是什么时候的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