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1/3/2014]蘇格蘭的蓋爾民謠Julie Fowlis – Gach Sgeul (Ever...

蓋爾音樂的震盪
    
    1978年由於一張專輯的出現而使蘇格蘭音樂發生始料未及的震盪。這張專輯的名稱叫"Play Gaelic",主奏團體為當時尚沒沒無聞的"Runrig"。"Runrig"一詞源自蘇格蘭農業上油田系統中使用的一種機器,常見於高地的堰水區及島嶼間。他們在這張專輯中採用了傳統的蓋爾文化 素材為音樂,雖說同時期的Ossian與Nah-Oganaich也注意到這項文化音樂寶藏,但Runrig仍可說是第一個嚴肅的關注到蓋爾人 (Gaelic)文化的蘇格蘭團體。Runrig受到史無前例的重視與歡迎,源於他們不斷破除傳統,將手風琴及風笛部份予以改編、採用簡潔俐落的編曲手法、再加上電子合成樂器的運用及搖滾曲 風的融合,不停的變化使得他們征服了聽者的耳朵,但也招來嚴苛的媒體批評他們悖離當初創作的理想。他們曾發行過一張概念專輯"Recovery",將蓋爾 文化與音樂濃縮在一張專輯裡,這張專輯引起大眾探討蓋爾語的興趣,因為多年來大家只將蓋爾語視為蘇格蘭文化中一個瀕臨滅絕的古老方言而已。Runrig的奮鬥歷程十分漫長,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樂團、只在高地區觀眾寥寥無幾的窮鄉僻壤演奏,到躋身於全世界的大音樂廳、面對無數樂迷(其中蘇格蘭人只佔一小部份)表演的超級樂團。近年來,他們更在專輯中將歌曲轉變為帶搖滾風味的舞曲。 因為地處遙遠的因素,Runrig與其它地區少有交流的機會,他們一開始的音樂創作是以愛丁堡及格拉斯哥兩地經典樂團的作品為藍本,但由於後來音樂風格的不斷轉變,以至於後來的人很難將彼此連想在一起。Runrig之後出現了一些重要團體,如Corries和 the McCalmans; the Whistle binkies和 J.S.D Band; Silly Wizard 和The Tannahill Weavers; Alba 和 Battlefield Band; Ossian 和 The boys of the lough; Mouth Music 和 Capercaille。這些樂團雖並非皆以蓋爾語作為演唱的語言,但可確定的是每個團體的音樂中,不管在傳統素材的擷取或樂器的運用上,都一致保有強烈的蓋爾文化傳統。 在上述樂團當中,每個團體皆有他們自己的音樂走向和風格,其中某些更是蘇格蘭當代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樂手。特別是Silly Wizard主唱 Andy M.Stewart 十分具有個人強烈的風格,手風琴手Phil 和 提琴手Johnny Cunningham 則在作品中展現他們在器樂上的演奏技巧,將蘇格蘭傳統音樂和其它文化做緊密的結合。Mouth Music 也是一個新興的團體,由Martin Swan 和Talitha MacKenzie 組成,他們將蓋爾音樂的唱腔(包括傳統的mouth music,一種無伴奏的歌唱形式以口技來製造各種不同的效果)和非洲的打擊樂及舞樂相混合,形成一種極特殊的樂風。而後他們新加入一名歌手,把音樂的觸 角延伸入舞蹈界。原來的主唱Taliatha單飛推出專輯,音樂內容基本上為改編傳統的蘇格蘭民謠,她將古老的樂曲加上多聲部的和聲和特殊的mouth music非洲節奏方式,音響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更草根性一點的樂團如Whistlebinkies,它以只運用傳統樂器著稱,包括來自Judith Peacock的克爾特豎琴(clarsach)。上述這些樂團的成功為未來所謂更「純粹」的蘇格蘭藝人預留出更大的發展空間。像是演奏clarsach的樂手Alison Kinnaird、歌手Savourna Stevenson、Cristine Primrose、Arthur Cormack及Heather Heywood。另外來自Orkney的Wrigley姐妹,1990年崛起時還只是十幾歲的小女孩,但她們變化萬千的演奏技巧及敬業態度卻一致博得大眾的好評與驚嘆。Runrig 的領導地位被後來出現的Capercaille所取代。Capercaille崛起於Argyll的小酒館表演中,原為店家用來招徠客人的一種廣告方式。他們將西部高地蓋爾人的傳統歌曲重新改編製作,樂團的核心人物為負責編曲的 Manus Lunny 與主唱 Karen Mattheson。他們雖走一般商業化歌手的宣傳路線,但在堅持音樂理念的原汁原味上卻是絲
由於百度網盤 對於台灣網友與對岸限制 以至於過去的鏈結不見 深感抱歉!!!
若能見時可能他們放寬了!!!
*** 上傳的文件 若失效就不再傳了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