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klemens
11部经典歌剧全剧下载 (224k)A
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莫扎特曲。写于1785年12月到1786年4月间。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故事》三部曲第一与第二部改编而成。1786年由莫扎特亲自指挥初演于维也纳。剧情: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女侍苏珊娜。生性浪漫的伯爵对妻子罗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苏珊娜,故对费加罗的婚事多方阻挠。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及其女管家马契丽娜也各自抱有个人目的加以阻挠。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开冒犯他。后来,在费加罗和罗西娜的帮助下,她运用智慧和胆略,做出许多男子所不能为和不敢为的巧妙的事情,迫使伯爵不得不跪在罗西娜面前为自己种种不名誉的行为陪罪。苏珊娜自己通过斗争终于与费加罗结成良缘。
莫扎特的这部歌剧在广泛运用各种重唱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运用新鲜活泼的音调来刻划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运用管弦乐队来完成最多样的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剧中费加罗的咏叹调是一首流传极广的男中音独唱曲,带有三段体分节歌性质。前段于铿锵有力的音调中,具有动听的歌唱性;中段加强了宣叙色彩,固定音型的反复出现,与乐队对话似的短乐句的运用,使雄壮中露出俏皮幽默的特性。第三幕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先后出现两个声部交叉以及歌唱与乐队的补充性对比,最后声部交织形成三度叠置,使这一旋律优美、交叉巧妙的二重唱成为置公爵就范的不露端倪的重要唱段。第二幕公爵的男侍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叫爱情》,以诙谐的手法把他幻想爱情但又得不到爱情的复杂而奇妙的心情刻划得十分生动,至今仍传唱不衰。烘托喜剧的欢乐气氛的序曲,常被单独演奏,这是一个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音乐材料虽然不是来自歌剧中,但是不难从中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四幕歌剧)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四幕歌剧)格鲁克曲。拉尼埃罗·德·卡扎比基根据希腊传奇神话改编。1762年初演于维也纳。剧情:歌唱象奥菲欧的爱妻优丽狄茜不幸死了,他用动情的歌声向爱神祈祷,希望爱妻起死回生。爱神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允其到地狱凭借动人的歌声将优丽狄茜救出,但告诫他在回来的路上渡过冥界阴河之前,绝对不要回头看优丽狄茜,否则她又会死去。奥菲欧来到阴间,善良的幽灵为其歌声所吸引,同意将优丽狄茜还给他。返向人间时,他牢记爱神的忠告,一眼也不看优丽狄茜,这使他的爱妻十分不解。她苦苦哀求他回过头来,奥菲欧忘记了爱神的忠告,刚回过头优丽狄茜又倒地而死。奥菲欧痛悔莫及,以充满真情的歌声再次感动爱神,赶来救活了他的妻子。两人紧紧拥抱,一起到爱神庙感谢诸神的帮助。
格鲁克的歌剧音乐不追求炫技性的表面华丽效果,而十分强调音乐本身的表情作用,使音乐为戏剧内容服务。此剧已经初步显露出他的歌剧改革的某些特点。它运用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反复交替的手法,形成贯穿发展的戏剧场面,并着重刻划人物的内在感情;剧中白话宣叙调不再使用羽管钢琴伴奏,而是用弦乐队作主调风格的伴奏,伴奏时取消了以往键盘乐器以阿拉伯数字在低声部标明音程度数的简略记写法,而是将所有声部都写出来,加强了乐队的戏剧性表现力。剧中第二幕被称之为“旋律”的芭蕾音乐和第三幕奥菲欧所唱的咏叹调《我失去了优丽狄茜》最为著名。
阿伊达(四幕歌剧)
阿伊达(四幕歌剧)埃及总督帕哈为庆祝1869年峻工的苏伊士运河工程约请威尔第创作。原著贝伊,由基斯兰佐尼据罗科尔的法文本译成意大利韵文。剧情:在埃及法老时期,埃及军统帅、青年勇士拉达米斯奉命率军迎击埃塞俄比亚军入侵。他的恋人阿伊达原是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纳斯罗的女儿,因战败被俘,隐瞒身份,在埃及公主安涅利斯身边当一名女奴。拉达米斯的出征,使她处于极度矛盾中。公主也爱着拉达米斯,看到他和阿伊达之间的爱情,妒火中烧,千方百计折磨阿伊达。拉达米斯凯旋归来,并将阿伊达之父俘获。为嘉奖他的战功,埃及王把公主许配给他。但拉达米斯只爱阿伊达,阿莫纳斯罗利用这一点,用计从他口中探得重要军事情报后逃走了。拉达米斯被判为叛国罪而等待处死,阿伊达在地下石窟中等着他。最后,这对情人之死完成了歌剧的悲剧使命。
该剧一开始的拉达米斯浪漫曲,前段是宣叙调,雄壮果敢,间以铜管辉煌嘹亮的伴奏,显示这位青年统帅的英武挺拔;后段是咏叹调,旋律热情奔放,抒发他对阿伊达炽热的爱情。第一幕终曲祭司们的诵经合唱,运用增二度音程的特殊进行,充满奇异而迷人的东方色彩。第二幕中公主与阿伊达的二重唱,把公主的妒忌、傲慢和机灵诡谲,以及阿伊达纯洁、真挚和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栩栩如生。第三幕阿伊达的浪漫曲,乐队先后奏出阿伊达的主题和带有异国情调的乐句,勾起她对故国的怀念。第四幕公主与拉达米斯的二重唱,把公主对拉达米斯由恨而爱,转而祈求、悔恨的内心转变过程极为成功地描绘出来,是所有歌剧中由次女高音演唱的最有名的唱段
茶花女(四幕歌剧)
茶花女(四幕歌剧)作于1853年,威尔第曲。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维也纳。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