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秋霞原名龚莎莎、龚秋香,崇明县人。1918年12月4日出生在上海,家住崇明浜镇,为“龚﹑郭﹑赵﹑黄”四大望族之首。龚秋霞的父亲龚二宝,是上海一家酒店职员,后给外国人当厨师,母亲会一点英语,给洋人照看孩子,家中姐弟5人,生活并不宽裕。龚秋霞从小被送到外婆家生活,自幼喜爱唱歌跳舞.当私塾先生的舅舅看她有歌舞艺术天才,便替龚秋霞在上海俭德会主办的歌舞训练班报名,缴了学费。那时龚秋霞年仅7岁,正在“仁善”女校读书,白天上学念书,晚上龚秋霞就去接受歌舞基本训练。后又到魏萦波创办的梨花歌舞团学习。1929年,梨花歌舞团改为梅花歌舞团,龚秋霞14岁离开学校,正式加入梅花歌舞团。龚秋霞曾回忆说:“那个时候,我年纪很小,大概只有11、12岁,一边念书,一边学跳舞,学的都是基本动作,学些什么《麻雀与小孩》、《毛毛雨》、《三蝴蝶》、《葡萄仙子》,很多都是黎锦辉的作品。直到魏萦波先生组织梅花歌舞团,情况就有点不同了,他一面要我们看外国电影,一方面请俄国老师教我们。我记得那时,我太小,学的东西跟那些大姐姐不同,学的是水手舞啊、踢挞舞啊。学得很苦,要从头练起,脚趾都破了......”。后来,龚秋霞成了职业演员,随梅花歌舞团在国内大城市巡回演出,还远涉东南亚各国。1931年龚秋霞为了深造,从师在华的德国人里本考夫人学习歌舞。由于她才华出众,很快在梅花歌舞团崭露头角,成了歌舞团的台柱子。她先后演过《名优之死》、《后台》、《杨贵妃》等二十多部歌剧、话剧,她那圆润的歌喉,精娴的舞艺,特别是踢挞舞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赞赏,为此,她被誉为“梅花五虎将之一”(龚秋霞、徐粲莺、蔡一鸣、钱镜秀、张倚),并为当时观众崇拜的歌星和青春偶像。
1934年,龚秋霞感到梅花歌舞团再演《桃花江》、《丁香山》等歌舞,已不适合时代的需求,她也开始厌倦歌舞团五、六年的流浪生涯,想过新的生活。当她随团在青岛演出《杨贵妃》的时候,便悄悄地离开了梅花歌舞团,回到了上海。1935年,胡心灵(后为龚秋霞的丈夫)从日本回国,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1936年,胡心灵编导第一部影片《父母子女》,龚秋霞被邀请担纲该片的主角,参加演出的还有胡蓉蓉、闵翠英、吴茵等人,龚秋霞在影片中形象清纯秀美,十分可爱,初露才华。从此,她便成了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开始了她的银幕生涯。她从影以后,没有放弃她的歌星本色,还开创了演员在电影中自演自唱电影插曲的先河,从而加深了影片的感染力。
1937年,夏衍编写的电影剧本《压岁钱》,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著名导演兼制片人张石川选龚秋霞担任主角,扮演善舞的年轻的姑娘。龚秋霞轻歌曼舞,充分施展才艺,使影坛为之瞩目,观众为之倾倒。
1938年,在王铭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古塔奇案》影片中,龚秋霞扮演凤珍和小珍母女两个角色。影片插曲《秋水伊人》由贺绿汀作曲,龚秋霞演唱。她唱出了影片女主人公感怀身世,期望未婚夫归来的凄怨心声:
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
往日的温情,只换得眼前的凄清;梦魂无所寄,空有泪满襟。
几时归来呀!伊人哟!几时你会穿出那边的丛林,
那婷婷的塔影,点点的鸦阵, 依旧是当年的情景,
只有你的女儿哟!已长得活泼天真;只有你的女儿哟!来安慰我这破碎的心。
这首低沉、哀怨、忆念昔日恋情的歌曲,把人们的情绪带进了影片,十分同情女主人公的遭遇,《秋水伊人》便成了当时流行歌曲之一,而这部影片成了龚秋霞在三十年代的成功之作。
1942年,龚秋霞参加新潮歌舞影片《蔷薇处处开》的第二女主角,还在幕后为女主角李红代唱插曲《蔷薇处处开》。娓娓动听,充满青春气息。由于龚秋霞唱的《秋水伊人》、《蔷薇处处开》两首歌好评如潮,传唱街头巷尾,很快成了新潮经典歌曲之一。至今仍在上海、香港、台湾等地播唱,歌声勾起了老人们怀旧情怀和美好的回忆。
抗战期间,龚秋霞在上海先后主演了10 多部影片,她在影片中所唱得插曲,有不少都是家喻户晓,深受歌迷喜爱。如《桃色新闻》的插曲《花一般的梦》,《歌儿救母亲》的插曲〈心碎〉、《白兰花》、《何处不相逢》,《浮云掩月》中的《莫望今宵》,《激流》中的,《是梦是真》等。在此期间,龚秋霞还参加歌剧《上海之歌》和《还乡曲》演出,也很受歌迷的喜爱。
1945年5月,龚秋霞和芭蕾舞演员胡蓉蓉(龚秋霞的小姑)在上海兰心大戏院联决举行过一次歌唱舞蹈音乐会。龚秋霞三次出场,先后演唱了《思乡曲》、《秋水伊人》、《恨不相逢未嫁时》、《春风野草》、《蔷薇处处开》、《何处不相逢》、《莫望今宵》、《不变的心》、《是梦是真》、和《牧歌》十首歌曲,这可说是龚秋霞对自己歌曲的一次回顾。在当时《新影坛》杂志刊登的《龚秋霞访问记》中,记者问:“这许多年来,你所唱的歌曲为数也颇为可观了,不知道有几支自己认为是满意的?”龚秋霞回答:“说到满意,实在是没有一支自己认为是满意的,要说有的话,《秋水伊人》(贺绿汀作曲)、《思乡曲》(张昊作曲)、《莫望今宵》(黄贻钧作曲)等几支歌…。”周璇生前曾经表示,她最喜欢听龚秋霞唱《莫望今宵》和《蔷薇处处开》。歌评家曾作过这样的评论:“龚秋霞的歌,充满青春朝气,抑扬顿挫,甜润而婉转。”
1948年,龚秋霞在上海和白光主演,由吴村编导的歌唱影片《柳浪闻莺》,片中有15首插曲,都是由当时歌坛作曲大师作曲,还邀请了名家和歌星加盟,盛况空前。龚秋霞在影片中唱了7首歌,其中和白光合唱了3首。这几首歌达到了龚秋霞步入歌坛以来的最高水平。观众反映说:“看一次《柳浪闻莺》能听到大明星龚秋霞唱7首歌,过足了歌瘾。”
龚秋霞不仅歌舞出众,她的优秀演技也令人瞩目。她和白杨、舒绣文、黄耐霜共同主演电影《四千金》,扮演个性倔强,追求真理,有进取心的四妹。又与陈绮、张帆、陈娟娟合演《四姐妹》,龚秋霞扮演性格娴静温雅,自尊心很强的小学教师大姐。这部影片上映后,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此后,许多观众和演员看见龚秋霞都称她为“大姐”。银幕上的四姐妹,在银幕下也亲如手足,三个妹妹经常到龚大姐家,交流演技,学习编织毛衣新花样,或各做拿手的名菜小聚一番,然后大姐弹琴,三个妹妹齐声和唱。她们还合伙开设家咖啡馆,取名“四姐妹”,开张那天,群星云集,到咖啡馆祝贺,又有著名女星剪彩,吸引了许多歌迷、观众,十分热闹。
抗战胜利后,龚秋霞随丈夫胡心灵去香港定居,但她仍往返于沪港两地拍片。她与路明合演,由胡心灵导演的《未出嫁的妈妈》,在香港上映后,曾轰动一时。龚秋霞在银幕上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女性,其中由她饰演的贤妻良母,堪称一绝。她在影片《凯风》中,从中年妇女一直演到白发苍苍的老妇。把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刻画得细腻入微。在影片《雷雨》中,她饰演被遗弃、饱经风霜的鲁妈;在《寸草心》中,饰演一个多子女生活贫困的小职员妻子;在《豆蔻年华》中,饰演既严教又溺爱女儿的母亲;在影片《三笑》中饰演相国夫人等。龚秋霞年轻的时候,对导演要她演中老年妇女的角色,一开始并不满意,也有怨言。但她看到自己演的母亲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赞赏时,她终于改变了看法,决心要演好各种中老年妇女的形象,高兴地担负起“甘当绿叶”的责任,并成为在银幕上扮演贤妻良母著称的演技派明星。
1967年,龚秋霞随胡心灵到台湾台北市郊区居住。1972年,龚秋霞应邀参加台湾联邦影业公司,拍摄《精忠保国》,又名《岳飞枪挑小梁王》,她在影片中饰岳母。1980年,香港长城影片公司与浙江电影制片厂合拍《胭脂》,龚秋霞饰演胭脂的邻居栓子妈,热情地为饰演胭脂的新秀朱碧云配戏。年仅18岁的舞蹈演员朱碧云,在龚秋霞娴熟而精湛的演技和真诚的激情感染下,很快进入角色。《胭脂》在杭州拍外景时,年逾花甲的龚秋霞在拍戏中仍精神矍铄,动作稳健,全神贯注。
年逾古稀的龚秋霞: 龚秋霞在银幕上饰演贤妻良母,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个人们称道的好主妇。她敬重长辈,对丈夫、女儿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体贴。她的私生活严谨,平日喜欢在家弹钢琴、唱歌,或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书籍,充实自己。她年轻时喜欢美国好莱坞著名歌星狄安娜,对其它中外歌星的演出,她都要去观摩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龚秋霞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在电影界也是有口皆碑。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她都有能保持旺盛的精神,一丝不苟地拍戏,使在场的创作人员深受其影响。她在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担任演员工作室主任期间,主持演员训练班,经常给新演员讲课,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有时还到现场进行辅导,热心培育青年一代。龚秋霞年轻时,曾在上海参加慰问抗敌伤兵演出活动,为《申报》、《新闻报》主办的募捐读者助学金而义演。1990年,年逾古稀的龚秋霞,应邀远赴新加坡参加“怀旧之夜”的义演活动。她在台上唱了成名曲《秋水伊人》,风韵不减当年,赢得观众热烈掌声。
1993年,龚秋霞随香港电影代表团到上海,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她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土,特地寻访故居明德里,探望小姑胡蓉蓉等亲戚。她感慨地说:“上海是我的故乡,是哺育我成长的地方,我终生难忘啊!”。2003年,中央电视台为了拍摄专题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派记者专程赴香港访问龚秋霞。此时,这位时年85岁的老影星只能坐在轮椅上迎接客人。当记者问她“当年你唱的《蔷薇处处开》这首歌,如今你还记得吗?”龚秋霞莞尔一笑,回答:“记得。”岁月匆匆,2004年9月7日,龚秋霞因心脏病在香港逝世,享年86岁。其先夫胡心灵的妹妹名芭蕾舞家胡蓉蓉也专程从上海来港奔丧,龚的20多年金兰姊妹白荻也来吊唁,凤丈夫柳和清都前来致祭。华南电影工作者联会,其生前好友夏梦、傅奇、石慧及张露等均有致送花圈。她的女儿胡黛珠在操办母亲葬礼时说,母亲在10多年前就嘱咐过,她的葬礼要低调举行,不能麻烦亲友,也不用宗教仪式,更不要瞻仰遗容,只要播放她生前唱过的歌曲,她便会去得安祥。她就这样走完了她灿烂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