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考拉总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喜悦, 一些网上很少流传辑子。谢谢你!
你的网速我知道,不着急,慢慢来。


创意与音乐背景:

    世间只张着一根琴弦的乐器极少,世间以这种方式演奏的

乐器更是绝少,而能够发出这样奇妙音响的乐器则是绝无仅有。

京族人的独弦琴,是感天动地的天籁之音,是京族人生命中的

放歌。

    京族的独弦琴,与蒙古人的马头琴、京剧中的京胡子好有

一比,那就是都须用琴弦把人的歌唱作惟妙惟肖的跟和。可是

独弦琴又有别于马头琴和京胡,也它的演唱与伴奏必定是同一

个人,这就是独此一家的独弦琴弹唱。

    有人这样说,京人可以凭借独弦琴声,毫不费力在天涯海

角找寻自己的族人!


海上撒网的船,不论你漂得有多远,

海岸上渔家的人,永远把你牵着。

离家的浪迹的人,不论你走得有多久,

妈妈的心儿,永远将你牵挂。


远方我爱的人,不论你飘到了哪里,

心中难舍的情,永远将你牵挂。

岸上的京族的人,所有的苦还有乐,

独弦琴的琴声,永远将你牵挂。

(用白话方言演唱)

                
7.玩歌  3’28
 Play Song of Children 


(毛南族民谣  黄荟 编曲  女民谣三重唱 吴静 南欣

吕梅  男和音 三兄弟演唱组  女和音 孔雀演唱组)

创意与音乐背景:

    毛南族是个共有七万多人口的小民族,居住在广西河池地

区的环江、天峨、南丹等县。然而,毛南族是个极爱唱歌的民

族,不论有事无事,不论快乐忧伤,不论户外室内,不论一人

多人,都要开怀一唱。毛南族又是我国为数极少的以二声部民

谣为主要歌唱形式的民族。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多声部演唱

的习惯在孩童时代就已经培养成。本曲依据一首原汁原味的毛

南族多声部童谣编撰,可以丛冢领略到毛南族多声民谣的奇魅

色彩。

(毛南族歌词大意)

奶奶黑夜不关门,老虎冲进来,奶奶去关门。

弟弟不怕大老虎,有一支好枪,不怕大老虎。

                  
8.不老的刘三姐  6’08
 Immortal Liusanjie, The Singing Goddess


(郁龙 词  黄荟 曲  徐洋 演唱  女民谣三重唱 吴静

南欣 吕梅  男和音 三兄弟演唱组)

创意与音乐背景: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中的唐代壮族民歌手,世人誉之为

“歌仙”。不知道是刘三姐的传奇造就了壮族的“歌墟”文

化,还是壮族人的“歌墟”培育了刘三姐,直到如今,广西

“歌墟”赛歌的形式保留依旧,若置身其中,听青年男女尽

展歌喉,即兴唱答,你来我往,随机应变。

    传说中的刘三姐是驾船而来,轻舟而去。如今,刘三姐

的后世子孙们还在田间地头生息着,也还在延续她的歌声。

          
9.铜鼓  4’54
 Bronze Drum 


(郁龙 词  黄荟 曲  女民谣三重唱 吴静 南欣 吕梅

男和声 三兄弟演唱组  女和声 孔雀演唱组)

创意与音乐背景:

铜鼓是什么?

    如今,许多人除了歌舞欢庆时把她作为乐器拍打几下,对

这物件就再也说不出什么了。只有很老的人才会告诉你铜鼓究

竟为何物;

她是贡品,象征尊贵、权力、还有财富;

她是战场上的军乐器,击之以壮军威;

她是通讯工具,遇敌来犯时击之报信,声可传几里远;

她是祭祀之物,平时不可擅动,祭奠活动中击之以禳灾消难,

祈求平安;

她是炊具,作锅用;

她是葬器,盛放骨殖;

……

这是一首唱铜鼓的歌谣,也是一首听铜鼓的曲子。


你是生命,你是大地,你是欢乐,你是太阳,

[咚哒哒咚] 在山中敲响;[咚哒哒咚] 在河岸敲响;

[咚哒哒咚] 在村寨敲响;[咚哒哒咚] 在沙场敲响。


[咚哒哒咚] 为欢乐敲响;[咚哒哒咚] 为神灵敲响;

[咚哒哒咚] 为勇士敲响;[咚哒哒咚] 为生命敲响。

                       
10.侗寨“勒绵”  5’11
 A Little Girl in Dong Village




(“勒绵”为侗语,一般指未出嫁的女孩)

[黄荟 词曲  亚东 演唱  女民谣三重唱:吴静 南欣 吕梅]

创意与音乐背景:

    侗族由古代“百越”人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侗人喜爱依山

傍水聚族而居,所以侗人的寨子总有一定规模,建筑也十分考

究。侗寨里留存着传统的部落联盟式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

每个侗寨都有歌班,孩童不分男女,从五、六岁起就要在歌师

指教下演乐唱歌。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因此,侗族民间能够长

期保留令举世称奇的套曲式多声部合唱《大歌》,与这种艺术

教育制度实是密不可分。

    如今,侗族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

寨子里没有了往昔的喧闹。作为侗族标志性文化的歌师制度也

开始离析,青年人已不再钟情自己的传统艺术,不爱习唱民谣了。


本曲揭示侗人悄然改变的生活与心态。

1、菜花香了,水车摇了,阿爹阿妈赶路进城了,寨里的人少了。

“勒绵”,小姑娘,坐在鼓楼前面晒着太阳。

“勒绵”,小姑娘,你为什么没穿侗家的衣裳?

2、蛐蛐叫了,蝈蝈唱了,阿哥阿姐读书上学了,寨里人更少了。

“勒绵”,小姑娘,坐在风雨桥里乘着风凉,

“勒绵”,小姑娘,你什么时候背书包上学堂?

3、油茶熟了,稻米黄了,阿爷阿奶上山下地忙了,寨里没有人了,

  “勒绵”,小姑娘,坐在戏台上面啃苞谷棒。

  “勒绵”,小姑娘,你是不是也会离开你剽悍家乡?

4、红灯挂了,爆竹响了,出门的人都回家过新年了,寨子里热闹

了。

  “勒绵”,小姑娘,坐在火塘边和大人一起唱。

  “勒绵”,小姑娘,穿着一身城里买的新衣裳。

               
11.唱哈调  3’58
 Sacrificial Song to The Ancestry of Jing People 
 

(京族民谣  黄荟 编曲  苏海珍 弹唱)

创意与音乐背景:

    京族人以北部湾浅海捕鱼为生,所以,他们的年节,选择在

不同的寻常的休鱼期。每年夏季京族要过“哈节”(即歌会)。

届时全村人聚集在专供祭神祀祖的“哈亭”里,载歌载舞,“唱

哈”三天三夜不断,每逢此时,着盛装持琴弹唱的“哈哥”、

“哈妹”(即男女艺人),是最显眼的人。

    京族旧称“越族”,1958年改称京族。其先民是十五世纪后

由越南迁来中国。京族人崇拜祖先,信仰诸多与海洋有关的神祗。

这首《敬香歌》,是哈妹在“艾亭旦”(“哈节”的京语译名)

必演唱的传统“唱哈调”,堪称京族民谣的代表性曲目而流传至

今。本曲演唱者苏海珍是京族现今硕果仅存的享誉南亚的世传哈

妹阮成珍的女儿及唯一传人,也是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佼佼者。

(京族歌词大意)

听那哈节的歌声多么悠扬,

海面传来阵阵清香。

我们大家敬香敬拜,

祈求香火不断,老少平安,鱼虾满仓,百业兴旺。

    
12.岩画上的故事  6’08
 Story From The Precipice Painting on The Flower Mountain


(黄荟 曲)

创意与音乐背景:

    广西南部宁明县明江之滨的花山崖壁上,壮族先民留下了

长150多米,高40多米的巨幅岩画。画面以蛙形人像居多,还

有牛、马、船、车、矛戟、铜鼓等图案。花山岩画已逾两千多

年,其造型古朴,气势雄浑,姿态万千,是壮族古代文化的重

要遗产。但是,对于岩画的内容,后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战事说”、“祭祀说”、“迁徒说”、“蛙图腾说”等各

种臆断,至今争执不下。

    本曲是对壮观的岩画作出的遥想,又是对壮族先民的铜鼓

乐舞的原始风貌所作的音响的推断。

 
13.绿叶之声  4’46
 Sound of Cicada 


(侗族大歌  黄荟 编曲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新民中

寨侗族大歌队 演唱)

创意与音乐背景:

    侗族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专供唱歌、议事、迎客、聚会用的

鼓楼。按照侗族传统习惯,侗人从童年起就被组成“歌班”,

接受“歌师”的歌唱训练。这种集体歌唱的习俗使得侗族拥有

非常高超的民间合唱的艺术水准。这就是“侗族大歌”。传统

的“侗族大歌”往往是套曲结构的无伴奏二声部歌唱形式。演

唱形式也颇有特点。通常在节庆、集会、歌堂、迎宾时演唱,

是侗寨里最有代表性的风景线。

    近年来,一方面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奇观,受到举

世瞩目,享誉海内外;另一方面,传统的“歌班”在大多侗寨已

不复存在,“歌师”亦后继乏人。侗族的传统艺术濒临失传危境。

本曲介绍的是侗族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蝉之歌》,这里有

绝妙的用人声模拟蝉鸣的声音,由现今为数不多的仍保留着“歌

师”与“歌班”传习制度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新民中寨“侗族

大歌”队演唱,从中足可以领略“侗族大歌”艺术的真谛。

(侗族歌词大意)

朋友大家静一静,唱支蝉歌给你听。

五月蝉虫叫得响,九月秋后去避冬。

蝉儿在哪看不见,满山遍野蝉歌声。

蝉儿将歌来对话,歌中藏有万千情。

人间结情如蝉儿,相思不断歌不停。

                     
14.桂地新节奏  5’10
 Modern Rhythm in The Gui Area 
             

(黄荟 编曲  冯薇、邓立领唱  严洁敏 葫芦胡演奏)

创意与音乐背景;

    八桂的地域文化,由采用两种方言的汉族,以及操藏缅语、

壮侗语、苗瑶语、南亚语诸语种的十一个少数民族相映互衬,

而成就了声腔多彩,语音妩媚的音响盛宴。本曲是以跨越时空

的手法,将传统的壮剧曲牌,壮族民间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山歌“过山腔”,以及用“桂柳话”、“白话”两种方言,按

RAP风格演唱的桂地童谣,统领在现代舞曲的节奏中呈于一席。

使你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八桂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的

撞击。

(壮语“过山腔”对唱歌词大意)

画眉飞进油茶林,

林中飘起黑头巾,

画眉飞进油茶林,

山山都是唱歌人。


山路弯弯过山前,

阿哥阿妹把手牵,

三岔路口难分手,

一个桃果分半边。


童谣一:

到罗城去“摸”一“摸”,(“摸”通“仫”,意指仫佬族)
       
到金秀去“摇”一“摇”,(“摇”通“瑶”,意指瑶族)

到百色去“撞”一“撞”,(“撞”通“壮”,意指壮族)

到环江去“猫”一“猫”,(“猫”通“毛”,意指毛南族)

到三江去“动”一“动”,(“动”通“侗”,意指侗族)

到融水去“瞄”一“瞄”,(“瞄”通“苗”,意指苗族)

童谣二:

到宁明去上花山,(指花山崖壁画风景区)

到北海去下银滩,(指北海银滩风景区)

到桂林去做神仙,(指阳朔山水风景区)

到京岛去吃海鲜(指京族三岛风景区)
 


音 乐 下 载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