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10]【民族芭蕾舞剧-鱼美人】【320KB】

大型舞剧《鱼美人》 总编导:苏联舞蹈专家彼·安·古雪夫 编剧:李承祥、王世琦、栗承廉等 编导:北京舞蹈学校第二届舞蹈编导训练班全体师生 作曲:吴祖强、杜鸣心 舞美设计:齐牧冬、李克瑜、张静一等 首演:1959年 主演:陈爱莲、王庚尧、陈铭琪等 团体;北京舞蹈学校
北京舞蹈学校于1958年至1959年举办了第二届舞蹈编导训练班,由苏联舞蹈专家彼·安·古雪夫担任首席教师。 1959年11月,作为该班的毕业实习作品,在古雪夫的指导下,集体创作演出了大型舞剧《鱼美人》。
古雪夫选择了《鱼美人》作为该班毕业的创作实习剧目,目的是通过舞剧剧本的编写,分场情节、动作的设计编排,同音乐家、舞台美术家、乐队指挥等的合作,也就是通过一部舞剧产生的全过程来使学员们了解、认识和把握舞剧编导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舞剧编导的技巧和能力。
舞剧《鱼美人》共分三幕五场,表现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大海的公主鱼美人向往人间的幸福生活,爱上了勤劳勇敢的年轻猎人。美丽、纯洁、善良的鱼美人被山妖掳走。猎人见义勇为,射伤山妖,解救了鱼美人。正当猎人与鱼美人热烈相爱互吐衷情时,猎人又被山妖用魔法堕人海中。在神奇的海底世界,鱼美人救醒了猎人。猎人谢绝了水族们请他当海王的盛情,带着鱼美人重返人间。在猎人与鱼美人举行婚礼之际,山妖又施魔法进行破坏,再次将鱼美人抢去。在妖洞中,山妖向鱼美人逼婚,遭到拒绝。猎人为救鱼美人,闯进魔穴,经受了种种诱惑和考验,战胜了各种魔法,终于斩除了山妖。最后,猎人和鱼美人结为百年之好,人间又充满了爱情和幸福。舞剧表现了善良、纯真与阴毒、邪恶做斗争,表现了真、善、美战胜了假、恶、丑。
舞剧《鱼美人》是借鉴欧洲芭蕾舞剧艺术形式和结构方法表现中国题材的一次重要尝试,比较充分地发挥了舞蹈表现手段的特长,广泛采用中国各民族民间的舞蹈,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舞蹈形象,在独舞、双人舞、群舞场面的安排和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获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1979年,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由栗承廉、李承祥、王世琦执导将其复排为芭蕾舞剧,作为该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的作品。据编导者讲,他们创作和复排《鱼美人》就是要探索创建中国体系的芭蕾舞学派和解决芭蕾舞民族化的问题。而芭蕾舞民族化的核心是要运用芭蕾特有的形式和手段去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就要在继承古典芭蕾舞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的同时,又不脱离我国民族和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其关键就是把这二者有机地进行结合。
在复排和改编的过程中,他们在既保持和发挥芭蕾舞的形式特点,又能使其富于中国的民族色彩和风格,对鱼美人和猎人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基本上运用了芭蕾的舞蹈语汇和足尖技巧,同时辅以中国古典舞的身段、韵律和造型,并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舞剧中一些特殊的角色,从人物性格出发,采用了相应的民族和民间的舞蹈动作语汇如人参老人的基本舞蹈语汇就采用了河北秧歌和采茶戏中的舞蹈动作和步法,以表现他们善良、幽默、风趣的性格。有些群舞则使芭蕾舞蹈的姿态和动作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如第二幕“人间”为了表现婚礼的欢乐和喜庆气氛,较多地运用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
全剧中的五段双人舞则有着古典芭蕾完整结构的形式,但也力求把古典芭蕾双人舞固有的动作和程式与民族的舞蹈语汇,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具有一定的中国风格和特色。
舞剧《鱼美人》在197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在1994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像奖。
【目录】
01 序曲 02 猎人劳动舞 03 人参舞 04 双人舞 05 哑剧 06 水草舞 07 珊瑚舞 08 鱼灯舞 09 婚礼 10 拜天地 11 贝壳舞 12 鱼美人与由妖双人舞 13 盘上舞 14 女妖舞 15 蛇舞 16 二十四个鱼美人舞 17 尾声

【下载地址】================================================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