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子是法国著名合成器演奏大师让·米歇尔·雅尔的大作,具体收录在哪张专辑这我也不太清楚。
我是看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自然之声》四 里面听到的这首歌。
著名的欧洲电子音乐团体首席大使,作曲家——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arre),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把合成器音乐提高到公众流行的顶峰。此间,通过他使人眼花缭乱的音乐会体现了一个国际超级巨星的声望。
著名的电影作曲家莫里斯·雅尔的儿子,出生于1948年8月24日,法国里昂,自五岁起就开始练习钢琴。在年轻时代,雅尔放弃古典音乐的研究,转向热衷于爵士乐并组织了一个摇滚电台——Mystere Ⅳ;1968年,他成了年轻的音乐拓荒者皮埃尔·谢弗的一名学生,加入了De Recherches Musicales团体,1971年,早期的电声音乐实验产生了单曲La Cage。此后一年,一直被荒废,无人问津,雅尔早期的工作非常不成功,并且要遵循工作同行的指示。他奋力地发掘属于自己的声音,为Francoise Hardy等的众多歌手及电影谱曲,寻找让电子音乐脱离其单调无味基础的手段,同最好的执业实验家一样的正式抽象概念。作为突破点,他逐渐发展了在1977年被谱写成管弦乐旋律的《氧气》,达到了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第二,产生巨大商业冲击。接下来,1978年的Equinoxe(《昼夜平分》),也是一样非常成功的作品。一年以后,雅尔在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据举行了首场空前盛大的户外音乐会,估计有100万观众的记录为他在吉尼斯世界记录里赢得了地位。
仅仅在1981年代 “Les Chants磁场 ”之后,雅尔踏上了一个正式的旅行——随后带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数量的舞台设备进行的中国旅行; 5 次表演,由35个传统乐器伴奏的演出,之后在中国产生的LP音乐会(Long-Playing)。1983年,超市里的(雅尔)音乐集迅速成为历史上最为值得收藏的专集之一——被艺术博览记录,仅仅一个副本被压(在一次慈善拍卖活动上拍得近1万美金),又被主拍方面销毁以保证记录的稀有!雅尔下一步正式的发布是1984年的《动物之观》(ZooLook),没有和以往作品成功地一样与听众联系,除了出席一个超过百万人出席的全球电视广播以外,在他1986年4月5日的为庆祝美国NASA50周年纪念日而在休斯敦过度的现场表演之前,一度两年没有空闲。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En Attendant Cousteau》发行之后,雅尔最大的人生体验就是有250万乐迷聚会在巴黎的“Bastille Day”(巴斯特勒节)观摩他的表演!
Jarre在2002年9月在丹麦举行了盛大的露天演出
雅尔先生1982年的中国之旅行带来了两场音乐会,分别在上海和北京,Les Concerts en Chine 这张专集就是这样诞生的。在他的眼中,这个东方古国充满了神秘(在Souvenir de Chine 这首曲子的MTV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这张专集,被欧洲的众多雅尔发烧友评为the best album of Jarre's works,其中的“激光竖琴”(Laser Harp)和“中国纪念”(Souvenir de Chine ),笔者在1988年的电台里第一次听过,包括“氧气”(Oxygene)和“昼夜平分”(Equinoxe),对他的才华智慧和演奏手法发生浓厚的兴趣。兴许有年纪稍大些的人还知道中国还出了一个电子琴演奏家叫蒲琦璋,她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演奏过一些电子琴音乐作品,可是后来便销声匿迹了。不过,相比较而言,Jarre的作品表达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抽象的气氛,他发挥了电子合成器的演奏特性,使用了庞大的声音储存元素,扬长避短,营造了活泼轻盈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在78年的《Equinoxe》这张专集里得到很好的展示,一种节奏,来自电子管风琴,没有打击演奏!
在他的作品里,还可以找到古典音乐的创作形式,就是以乐章的形式来表达,序曲,进行,高潮,高潮的延续,尾声,起伏跌宕,回味无穷。他用他的理解和对旋律的把握,编曲功底之深,气氛之抽象让我叹服!
近十年来,Jarre的作品许多都改编成Mix,雅尔的发烧友中不少是把它作为与很多DJ音乐一样来听的,笔者也听过不少DJ音乐,相对来说,雅尔改编的Mix还是有不少原有版本的特点,听起来还是不错的。但,和大多数欧洲层出不穷的电子化乐队一样,使雅尔的作品充满商业味道,是否值得探讨!
不管怎么说,雅尔的作品尽管在中国没有发行很多,即使发行量也相当少[笔者至今还没有在商店里看见、买到他的CD(但欧洲很多),除了在“中图”订购的Chronologie Part 6 Slam Mix(还是改编版本!)],但他的作品也许被我们的媒体采用,大家没有留意,(作为背景音乐也没有提供原作者名字的必要?),喜欢看足球的朋友或许听过他为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创作的曲子Rendez-Vous 98'。
1978年发行的《昼夜平分》(Equinoxe),现在听起来还是那样的轻盈活泼,充满遐想,绝对不亚于任何一只当前流行的乐队!风格绝对不落后,可想而知是1978年啊!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自打文艺复兴以来,法国人在文艺方面的创造力是不容嘘视的。本人就十分喜爱法国的老牌管弦乐队,也是世界三大管弦乐队之一的保尔·莫尼亚(Paul Mauriat)的作品,同收集雅尔的300多首(几乎全部,首首都是128Kbp/s位速的)作品一样,收集了很多,当然他的CD比较容易买到,还有,一只另类乐队Deep Forest,90年代初,想必那时常听欧洲流行乐的朋友一定不陌生的 ,同样来自法国,这些人有把音乐往有趣里整的劲头,我很佩服!(有人说他们“怪”,我不是很同意,动辄说人怪不是很体面的)。
电子合成器是什么
真正最早带给中国人比较有影响的轻音乐既不是理查德·克莱德曼,也不是詹姆斯·拉斯特,而是著名电子合成器演奏家让·米歇尔·雅尔。如果我们以今天的标准和常识来重新判断雅尔,会认为他是一个电子乐手、实验音乐家。他1981年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两场音乐会,实际上让中国人对这种音乐的接受提早了至少10年。在雅尔中国音乐会的VCD中,我们能看到,中国观众对他的音乐及电子合成器乃至西方音乐知之甚少。演出中,报幕员对每一首曲子都要做些文字上的解释,以免大家听不懂。其实,文字对雅尔的音乐实在多余,但在那个年代,我们还习惯从任何一首作品中寻找出“意义”或“作用”。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不知道如何欣赏雅尔那种诡异的合成器音乐。
后来,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引进了三盘雅尔的磁带,包括他最经典的专辑《氧气》,但毕竟这种音乐对中国人太陌生,所以,一直没有流行起来。直到80年代中后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体声调频节目开始介绍雅尔的音乐,雅尔的磁带才开始脱销。
显然,在电台的节目中,雅尔的音乐被归在轻音乐范围,当时通过电波听到雅尔音乐的人会有一种诧异:他的音乐节奏强烈,音色古怪,缺少旋律性(其实在中国市场上[本站禁止交易请到商城]的三盘磁带已经是雅尔最有旋律的音乐了)。
雅尔的音乐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显得那么不和谐。雅尔是因中法文化交流才作为文化大使来中国演出的,而直到多年后,我们才认清了雅尔音乐的价值及他在西方音乐界的地位。但他终究没被大多数中国人熟知,我们可能很熟悉一些电视节目的片头曲旋律或背景音乐,却不知道这些旋律出自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来中国的西方流行音乐家让·米歇尔·雅尔之手。 ”
中王小峰这样说:“中国电子夹生饭 ”
电子乐是什么?电子乐是一种化学元素(笔者是从事化学工作的,但这句我没有看懂),一种极为敏感、活跃的元素,没有哪一种音乐能像电子乐一样几乎一个星期就会出现一种新风格,这一切都在于电子乐可以与任何音乐相结合。这一方面是由于电子乐依托的是一种电脑设备,而不是音乐本身,在变化时有着极大的自由度;一方面很多音乐不是用传统的方式创作出来的,而完全是凭借人的想像用机器"造"出来的;电脑可以随意拼接、剪贴、合成出各种音乐。所以,电子乐在音乐领域里是最混乱的音乐,各种音乐之间没有很明显的界限,电子乐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无序的排列组合史。
电子乐是一种舞蹈,是一种让你跳出各种姿势的舞蹈;电子乐是一种想像,是人类尽情遨游三维空间的翅膀;电子乐是一种科技的见证,它用技术见证音乐,用音乐见证技术;电子乐是一种对音乐的背叛,让音乐尽可能地偏离出传统;电子乐是人类在高度文明下隐藏在心灵深处的荒凉岛上的荒诞;电子乐是一种扭曲,它扭曲了音乐、灵魂、现在与未来;电子乐是第一个拥抱信息时代的艺术……
当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时,我感觉我们离电子时代已不遥远,甚至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电子时代的标志是什么?简单地讲,当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按钮来完成时,就标志着进入了电子时代。我想我们的音乐也进入了电子时代,于是我写过一篇《中国音乐进入电子时代》,但真的回过头来品味这顿电子快餐时,发现其实只做了一锅夹生饭。
而就在当时,在上海,屠巴海、蒲琦璋开始了中国电子乐的第一步,他们开使用电子琴来演奏音乐。虽然在今天看来,电子琴和玩具差不多,可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了得了。之后,侯德健在1983年来北京时,带来了可以真正编曲的电子合成器。当时不少的音乐家(如郭峰、黑子、毕晓世)都是从侯德健那里学的合成器。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使用电子合成器已成了很平常的事了。
客观地讲,在80年代,我们已经认知了电子合成器,因为当时很多人都能熟练地掌握了合成器的演奏、*作技巧,同时,我们也能听到让·米歇尔·雅尔、喜多郎、宗次郎这样的电子乐作品。但是当时没有人去想过把电子合成器独立出来,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种作音乐的辅助设备去*作而已。当我们意识到它的真正功能时,又是十多年之后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