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欣赏提示: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这个乐章和第四乐章都充满了悲怆的戏剧性情绪。一开头就出现了乐章的基本主题,强有力的小提琴齐奏和飞驰的速度给人一种慌乱不安的感觉,大提琴在低音区用八分音符衬托着紧张的气氛。第二主题是这个基本主题在新调上的再现。这个主题的呈示汇成了不可遏制的急流,使音乐的进行越来越激烈。这与发展部中出现的歌唱性的新主题形成了对比。新主题像是在悲叹和恳求,之后的再现部又回到了急速的快板式主题。这个乐章的调性布局在当时算得上十分前卫——运用了三度关系的移调。
第二乐章,柔板,是一首抒情性的小歌曲。长笛和带弱音器的小提琴温柔地歌唱着,它们奏出的旋律在轻盈摆动的伴奏背景上轻轻滑过,像是勉强听得出来的水波的颤动,逐渐地,音乐静息下来了,它仿佛随着袅袅轻烟消失在了空气中。
第三乐章,这是一个轻盈如飞的小步舞曲乐章,洋溢着海顿的舞曲中常有的——欢乐和幽默的气氛。最后停留在一个三度音上,没有结束就直接转入到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前面说过这个乐章的情绪与第一乐章极其类似,也正因为这样,使整个交响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统一。它也有个基本主题。既典雅庄重,又激动人心。音乐像旋风般进行着,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从听觉角度来讲,这时就应该出现那种常理上结束全曲的有力的和弦了,但急速的音乐却猝然中断下来,立即转换为温存、爱抚的,很像第二乐章的十分温柔的音乐——第五乐章开始了。
终乐章,与前面形成明显的对比,这里全乐章都用大调写成,缓慢如歌的旋律给激奋的交响曲带来了安宁,戏剧性的冲动在这静谧的抒情诗中得到了解决,调性布局上亦用了三度关系转调。别具心裁的结尾——逐个消失,使听众的心深受感动,无怪乎德国作曲家舒曼听过这部交响曲的演奏后写道:“对此谁也笑不出来,因为这绝对不是为消愁解闷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