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评”简介
《红楼梦》流传下来许多抄本,是现在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其原因不只是因为这些抄本年代旧远,是古文献,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抄本中,保存了大量的批语,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脂评”或“脂批”。也就是“脂砚斋评语”的简称。其实评者还不只是“脂砚斋”一家,署名的人很多,但因早期书名都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而人们习惯上叫作“脂评”。
一部文学作品,在写字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评语,有如旧时在私塾中读书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作的确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甲戌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说明“甲戌”是“再评”。既是“再评”,自然有“初评”了。“甲戌”是一七五四年,那“初评”是哪一年呢?起码退回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正是曹雪芹三十来岁的时候,也正是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原稿时期。“已卯本”、“庚辰本”所记,都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也就是说自“甲戌”前一二年到“已卯”、“庚辰”,这年间“脂砚斋”评阅过四次。而这个时期,曹雪芹一定也一再修改自己的原稿,或者续写自己的作品。悬想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时,自然“举家食粥酒常赊”,曰子不十分富裕,但一定颇得志同道合者切磋之乐。可惜全书没有写完,他就过早地去世了。
说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其实在当时也不是脂砚斋一人阅评过,从最早就有别人参与阅评。“甲戌本”即有脂砚斋一条批语到
“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着,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自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加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
从这段“脂评”中,可以看到两点主要的问题,一是“ 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批语等等。因为是“偶有所得”的批语,就有不同于反复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偶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而且别人不是一个,是“诸公”,是好几个人。据现在十几种传世的抄本看,在这些眉批、夹批、旁批、总批等等纷繁的批语中,署名除“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也署“畸笏”、“畸笏老人”)、“松斋”、“梅溪”、“常村”等人,在评语中还提到“棠村”、“杏斋”、“熙堂”等名字。这些批者的批语,虽然不少都署名了,但究竟是谁,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却都不得而知。但又有不少蛛丝马迹,供人猜想。作为研究考据的科学证据不足,作为引起怀疑想入非非的因素则有余。这样众说纷纭,十分热闹,莫衷一是了。
“脂砚斋”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虽然有不少人解说过,甚至说就是《红楼梦》中的史湘云等等,但都不足为凭,因为均无科学论证,大都是臆断之词。但有几点却可以肯定:
一是脂砚斋是极熟悉曹雪芹所写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历史的人。至于是男是女、长辈平辈、是族人还是亲戚,都无法肯定。
二是死得也较早,在曹雪沁去世之后,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证明此点。批语云:
前批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续别去。今丁亥夏只剩老朽一枚,宁不痛杀。
在“靖藏本”、“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一点下均有此批。“畸笏叟”不少批语都注明“丁亥夏”的批。据研究者考证,“脂砚斋”早在甲申前已去世。“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即曹雪芹去世后,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脂砚斋”也去世了。“壬午”是乾隆二十七年,公历一七六二年,“丁亥”是乾隆三十二年,公历一七六七年,前后差五年,“畸笏叟”还在批书。
“畸笏叟”何许人也,也不知道。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叔叔,但没有什么根据,只是据评语分析,“畸笏叟”年龄、辈份都比曹雪芹大,这是根据最有名的一则让曹雪芹更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文字的批语中考定的。原文云: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见,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赞”、“便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自称“老朽”,又“命芹溪”,据此考定其人年龄以及和曹雪芹的关系,而且根据他的批语,可以知道他看过不少曹雪芹未修改前的原稿,以及八十回后半部已写好的一些稿件。现在所能知道“畸笏叟”的,仅此而已。
畸笏叟的批语很多,仅次于脂砚斋。他的批语大梁出现是在“壬午年”后,直到“辛卯年”,即一七六二到一七七一的九年中,而这都是在曹雪芹逝世后了。
除脂砚斋和畸笏叟之外,还有松斋、梅溪、常村等人。批语很少,更难确切说这些人是谁。但有两条比较重要有实际内容的批语,很值得重视。一是梅溪题《风月宝鉴》书名的批语: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条批语说明曹雪芹有弟弟名“棠村”,但“棠”、“常”二字通用,这样署名“常村”的批语,可能就是雪芹弟弟的。有一条很重要的“靖藏本”批语:
九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常村。
这更证明了“淫丧天香楼”文字的改动是实有其事的了。
因为《红楼梦》是不部残稿,是一部未写成的杰作,存在的问题很多。再有曹雪芹身世资料太少,对于这样一个伟大作家来说,是十分遗憾的事。人们在大量的“脂评“中,发现蛛丝马迹,便想据之以探索《红楼梦》和曹雪芹生平的种种疑点。但是因这些评语毕竟是空泛赞赏的说,有实际内容的少,纵然有些实际内容,也一鳞半爪,说明不了具体问题。因之研究《红楼梦》和曹雪芹历史的人,纵然十分重视“脂批”,自一九二七年胡适买都“甲戌本”,翌年写了《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公布了若干“脂批”之后,接着不少抄本,陆续发现,人们重视“脂批”,希望能据以真正解决《红楼梦》的疑点,但迄今六十年过去了,实质上仍无重大的突破。无论是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来情节等等,仍然是猜疑的多,推理分析的多,而科学论断,有真凭实据的少。这是十分遗憾的。
“脂评”现在有两部专书,一种是俞平伯先生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是三十年前出版的。一种是法国陈庆浩先生的《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是十五、六年前出版的。二书均有新版本。把所有各种抄本中的“脂评”都汇编在一起,人们在这二书中,尤其是后一种书中,可以查阅到所有“脂评”,真是洋洋大观,数目的确不少。但是这么多“脂评”,经过许多专家研究,仍然不能确切地解决《红楼梦》内容及曹雪芹身世的许多疑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不外乎这样几点原因:
原因之一,是大量的“脂评”都是评价文字、赞赏故事及书中人物造型的,数量虽多,却都是虚的空的。如什么:
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想黛玉此时神情,含浑可爱。
四字是极不好,却是极妙,只不要被作者瞒过。
随笔带出,妙,字义可思。
这是第一家宴,偏如此草草写,此如晋人倒食甘蔗,渐入佳境一样。
活宝玉。
妙谈妙意。
随便举一些例子,未注明是哪回书、哪一句的旁批或眉批,但这都没有关系,因为这些批语,只是属于赞赏的。如果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去利用“脂评”或研究“脂评”,那还有参考价值;如果研究《红楼梦》的疑点,佚文,或曹雪芹的生平,那么打量的这种内容评语,不管长短,都是无法利用的了。
原因之二,大量评语,跨越的时期很长,从上限“甲戌”之前,即一七五四年之前,到下限一七七一年“辛卯”,这中间几乎经历了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批语,即非一人所批,又不是按顺序加批,现在编汇在一起,除去注明姓名、注明年代的而外,其他打量未注姓名、年月,就算全是“脂砚斋”的评语,但哪个在前,哪条在后,或纷纭莫辩。纵然研究者再去查阅原书,不管是影印本也好,或是到图书馆善本部找到原书也好,这些也都是别人辗转过录的,甚至不知转抄了几遍,各种错误,每个抄本中都有,因而分析这些脂批,也有许多困难;以之作为论据,证实其他问题,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原因之三,是有实际内容的“脂批”,或其他人的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说基本都是单文孤注,不能作为论证的有力根据,也无法延展开来,使人们了解更多的具体情况。如关于改动的情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段删去了,删去四五页,其中有“遗簪”、“更衣”等文字。但几十年来,也就是只此而已,并不能根据这些评语再研究出“遗簪”、“更衣”的具体情节,这就是“脂评”的局限性。当然,有人可以用推理的办法,想象出许多具体的故事情节,想的头头是道,言之有理。但这也只能作为考证文字中的分析猜想,或者作为艺术再创作中的推理演义,而这既代替不了科学论断的真实,更代替不了历史的真实。
由于以上三种情况,所以研究者虽然对“脂评”探索多年,仍无所突破,说来说去,仍旧是这些内容,半个多世纪,几乎是原地踏步。但人们仍然十分重视“脂评”,对《红楼梦》研究者说来,对爱好者说来,它仍旧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因为“脂批”中的一鳞半爪的具体评语,的确解答了人们关于《红楼梦》疑点中不少极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说《红楼梦》的佚文问题,曹雪芹在八十回后,原来写了些什么,在“脂评”中有不少扑朔迷离的线索,什么“花袭人由始至终”呀、狱神庙呀(“庚辰本”第二十回夹批),什么“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呀(“庚辰本”、“戚印本”第二十一回总评),什么“伏甄宝玉送玉”、“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呀(“庚辰本”、“戚印本”第二十三回评)等等。象这些使人感到极大兴趣的地方很多,不少专家都根据这些写文章探讨,猜疑,纳闷,甚至发展成为“红学”中的一个流派——“探佚学”,引人遐想,趣味无穷,这是肯定的。但其没有肯定的结果则是一样的——除非将来真能发现“旧时真本《红楼梦》”,出现了这样的奇迹,便能证实“脂评”。不然“脂评”也只是“脂评”,只有这些材料,是任何人也无能为力的。
“脂砚斋”也好,“畸笏叟”也好,这些真实姓名不得而知的人,是和曹雪芹同年代、同命运,过从十分亲密的人,他们看曹雪芹写的书,抱着同样伤感的思旧情怀,以赞美的态度、细密的文学评论观点,同时又了解作者繁华的过去和凄凉的眼前的身世,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安排,所以他们的评语都丝丝入扣。但是他们也同曹雪芹一样,似乎都是落魄子弟,更严重一些是犯罪之家的后人,因此他们未留真实姓名固然是憾事,但纵然了解到他们的真实姓名,恐怕也没有更多的资料证实其他。对于研究这尚且如此,对于一般读者,那就更解决不了那些不能解决的疑团了。但是有一点却必须肯定,即一是有实际内容的“脂评”,毕竟是研究《红楼梦》极重要的辅助材料。为此我特地写了这篇短文想读者简略地介绍一下“脂评”。这也是“导读”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