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风俗
自从我担任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民俗指导,并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红楼风俗谈》之后,不少朋友都以“红楼风俗”相询;今年六月随“中国《红楼梦》文化艺术展代表团”出访新加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红楼梦》研讨会上也以《红楼梦》风俗为题作了发言,大家对此都十分感兴趣。为什么呢?这倒不是人们爱发思古之幽情,实际是人们想更亲切地了解和感受《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生活,更多地了解一些不知道的而又十分有趣味的具体久事……基于这种强烈的愿望,每一谈到有关《红楼梦》的点滴风俗旧事,听者和读者都感到十分新鲜。在新加坡国大讲解时,我随便举了一个例子,说第二回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其中说到贾琏道:“这位琏爷身上,现捐了个同知,也是不喜正务的……”这里为什么叫“琏爷”,不叫“琏老爷”或其他?什么又叫“身上”,什么又叫“同知”?这都和当时的社会风尚、政治制度、生活习惯有关,我延展开来,一一加以解说。因为时间有限,未能说得十分详细。休息时,便有不少朋友围上来,提出许多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了解。可见大家对这一类问题的兴趣之浓了。
谈到《红楼梦》的风俗,必须广义得来说,不能只限制在旧时“观风告示”所指的范畴,或现在民俗学术范围内。必须扩大到整个当时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是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生活的。不过要注意,我所说的“政治”,不是指某些人所谓的阶级斗争,而是指当时的政治制度所造成的各种影响。我所指的社会和生活,是既包含着经济方面,又包含着文化方面。因而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风俗”,那范围就非常广了。因为它是二百多年前的社会风俗,这就必然要涉及不少专门史的内容,就以上面所举的那个例子说,那就关系到社会史、称谓史、官制史几方面。如就《红楼梦》整个内容谈,那关系到的专门史就更多了:房屋古建筑关系到建筑史,大观园关系到园林史,省亲关系到礼仪史,用白银、铜钱关系到货币史,乌庄头的一张缴租的单子,关系到经济史、地租史、物产史,那许多丫头、奴才,关系到中国佣工史或奴隶史,其他有关科举史、漕运史、盐务史、服装史、饮馔史、车船史、工艺史等等,每一个小问题,深入下去,都是专门的学问,不单纯是关系到《红楼梦》,而且关系到社会风俗史的研究,甚至于说,也关系到今天的生活。因为今天的生活,还是历史生活的延续,但很难想象有某种完全脱离了历史延续的社会生活风俗。不断的变化、剧烈的变化是有的,这些每个人都在不断的经历着;但变的当中,又情况复杂,有变中不变处,有表面变本质不变处,有变好处,也有变坏处……《红楼梦》不单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从社会风俗的角度讲,它也是一部极生动的社会生活风俗教材,不但便于我们了解二百年前的社会风俗,也有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生活。也许有人怪我是繁琐考证,也许有人说我是过甚其词,这里不妨举一个现实的例子。
《红楼梦》中说到当铺,薛宝钗家里开着当铺,邢岫烟当衣服,史湘云不认识当铺等等,写的煞是好看。还有其他地方也提到当铺,但不必多举例子。“当铺”是什么?当年史湘云不懂这个,如今《红楼梦》的读者当然更懂。但是我知道,我家祖上开过当铺,我作中学生时,在沦陷了的北京,也常常去当铺当东西。北京有句俗语说:“穷不离卦摊,富不离药罐,不贫不富,不离当铺。”过去北京穷旗人家中已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老想不劳而获,发横财,便经常花几个铜钱,算个卦,算算何曰发财。富人有钱,但怕死,一天到晚吃补药,所以不离药罐,目的是保养身体。不穷不富的人,家中多少还有两件值钱的东西,但生活所需,常常又感到钱紧,有时又急用,而手头一时没钱,所以经常拿家中值点钱的东西去当号,等到有钱了再去赎。
当铺等于实物抵押货款,最早叫“质库”。利息较一般借贷为高。但国家有严格限制,所谓“利过三分怕犯科”,就是说最高月利三分。一当就起息,一般当铺都是二分半利息。今天以一物当一百两银子,明天去赎,便付一百零二两五钱。当然,下个月的这天去赎,也付这点利息。赎取期限,是两年半之内。按月计息,正好两年六个月的前一天去赎,便付三十个月的利息加本银赎回原物。过期不赎,即作为“死号”,由当铺处理卖掉,当物者所持当票也作废了。
因付了本金,赎取时最高利息累计是百分之七十五。因而当物时,一物如值一百两银子,则只能当四十两,最多不超过五十两。因为付出当物价值百分之五十,二年半不赎死号时,要损失百分之七十五利息。这样死号物品买旧货时,纵然卖到原值,也只能获百分之十二点五的利润,如除去积压资金二年半的利息,那就更所剩无几,甚至要赔钱了。
《红楼梦》时代的当铺,所当东西杂七杂八,样样俱全。最多是单夹皮棉纱衣服。当时常说:“夹顶纱,不值钱;皮顶棉,倒找钱。”就是有人钱紧,但还得有两件出门的亿裳,秋冬换季的时候,把夹袍子当了,赎出棉袍子,夹的不值钱了,当不了多少钱,要添点钱,凑点钱,才能赎出棉袍子。而冬春换季时,脱下皮袍子送当铺,赎回棉袍穿,皮袍值钱,当的钱除去赎棉袍之外,还有敷余,所以叫“倒找钱”。
旧时当铺要领有官方执照,才能开业。因其营业性质特殊,不是出售货物,而是以物质钱,在明清两代,五百多年中,都是以白银、铜钱作为通货,币值稳定,月二分半利息,只要当东西的人多,那就只会赚,不会赔。所以官方对其有严格的限制和管理,不能象其他买卖可以随便开张营业。因当物赎取最长周期为二年半,资本积压时间长,所以开当铺的资本最大,自然都是有钱的富人,或有钱而又有势的财东开的。这中间有安分守己的商人自然也不乏土豪劣绅之流开的。但是不管谁开,都要守二分半利率、二年半死号的规矩。决不能改为以曰计息,或任意缩短赎物的期限,只有地痞流氓,如《红楼梦》中连贾芸都有些怕的醉金刚倪二(旧上海滩黄金荣、杜月笙之徒子徒孙及曰本浪人等等都是这一类)开的“小押当”才是以曰计息的。但那是犯法的,而且营业对象也是以下三滥赌徒和大烟鬼、吸白粉的吸毒者为主的。这种小押当在过去天津“三不管”(地名)和上海虹口区大烟观和赌场集中的地方最多。
破棉花胎、破凳子、破掏篮……当铺是不收的。因此当铺赚钱的对象,不是真正的穷人,而是手头一时比较拮据的富人以及打量的中产者。所以《红楼梦》邢岫烟当衣服,凤姐要当金项圈……张之洞买过一件青铜器,买来看过一遍;一次等钱急用,派差人送当铺,当四百两银子时,又看了一遍;赎回来连匣子放在柜中,后来卖给别人又看了一遍。一件心爱古董,只看过三次,而且一次是送当铺时,这位中堂为此曾感慨不已。著名京剧演员金少山的全部行头,长期在当铺中,每天晚上演出上场前,戏园子老板先要垫钱替他到当铺中赎今天应穿的戏衣。在小说中、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数不清的。可见由《红楼梦》时代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当铺主要是赚的哪些人的钱,这本是很清楚的问题。而我们长期简单的极左宣传和教育,类似“旧社会当铺是残酷剥削穷人……”等等之类的公式化结论太多了,造成了广大群众对中国历史的无知,对中国社会的无知(了解事情本质真象的也不敢说,而只能说说些敷衍话。年青一代无感性认识,便信以为真),既无经验上的感性认识,又无理性历史上的正确分析,这又如何能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认识社会、分析社会呢?因此看不懂《红楼梦》是必然的了。这个“懂”,并不是指纯文学角度,更不是只指贾宝玉爱林黛玉,或是贾珍爬灰等等,而是要从历史风俗、社会的意义上去理解。
题目是“红楼风俗”,而这里说了许多关于当铺的闲话,难道这也是“风俗”吗?我想应该说这也是的,我没有离题。而且根据解剖一个麻雀可以认识所有的麻雀、甚至不少鸟类的原则,那吗稍微详细地说一下当铺的事,也好比解剖了一个“麻雀”,对于认识整个《红楼梦》是有好处的。
历史是延续的,“红楼风俗”到今天,我过去常说是起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变化,更为剧烈。但在变的当中,仍然有历史延续不变的东西。《红楼梦》时代过年,我们今天也还过年,这就是不变的历史延续,虽然今天官方叫“春节”,但在老百姓心目中仍是“过年”——自然和《红楼梦》时代在内容上、形式上多有不同了,这又是变的方面。但也有不少经过剧烈变化已经消失了的东西,又重新出现,而这重新出现的东西,因其已消失多年,人们又觉得新鲜。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社会的知识来区别它、引导它,那就是十分遗憾、十分可悲的了。
风俗的形成,因素很多。如从远古说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至为重要,诸如气候、地理环境,物产等等,都足以影响奉送习惯。到了后来,国家形成,政治制度曰趋完善,经济生产曰趋繁荣而关系亦曰趋复杂,经济层次亦多种多样,极贫与极富之间,有一庞大的层次众多的群体,更加上各种战争的影响、民族分布变化等,这样风俗的形成、延续和变化,除了自然条件外,更多的就受到上述这些社会条件的影响。在《红楼梦》时代,这些条件对风俗的影响就更深刻更明显。“当铺”的出现和在社会上造成的各种影响,也就形成一时的风尚,成为风俗总概念当中所表现的一端了。第九回中茗烟有句句麻金荣的话道:
“他是东府里璜大奶奶的侄儿,什么硬挣仗腰子的,也来吓我们!璜大奶奶是他的姑妈。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儿,给我们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
俗语最能表现风俗特征,这里“硬挣仗腰子的”、“打旋磨儿”、“借当头”,都是一个时代的俗语,用以奚落金荣。“硬挣仗腰子的”,就是过得硬的靠山;“打旋磨儿”,就是围着有钱有势的人团团转。第一句是下流话,第二句是把人比作磨道的牲口。第三句“借当头”,而且要“跪着”,就是个当铺有关的了。家里比较穷,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送去当铺中去当,一时又要用钱,想找有钱的亲戚本家借钱,既不好开口,怕丢面子,又怕碰钉子,便假装有特殊应酬,如去某家赴席、到某家贺喜等等,想有钱亲戚借件好衣服穿、好首饰戴,拿回来送到当铺去当,等有指望的入项到了手,再赎出来还给人家,这种情况在当时北京生活中(尤其官场生活中)极为普遍。这送当铺的东西就叫“当头”。不懂当铺,不了解当时借当头的风俗,也就看不懂这句话。所以我说:谈“风俗”而说“当铺”,并未离题。而是用解剖麻雀的手段说明问题,也可以说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吧。
“风俗”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生活习惯的具体反映,各有其特殊的地方。其变化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红楼梦》风俗,首先一个特征,所写是雍正、乾隆之际贵戚豪门中的生活习惯,也就是当时上层社会中的生活风尚。这种风尚是由于他们特殊的政治地位、富有的经济力量、较高的文化层次所决定的。其特征之二,是写的京师的王公贵族生活,因之风俗习惯,是以当时北京大宅门风俗为主的。当铺开在鼓楼东大街,也是北京的背景。《红楼梦》时代,北京有多少家当铺,一时无文献可征。而庚子年时,北京抢当铺,不少书中有记载,当时北京内城、外城近二百家。据九年(一九二0)〈实用北京指南〉记载,尚有六十一家。其减少原因,是因“庚子”时,北京金融受到较大破坏,其后金融一直不如过去稳定,始终为恢复元气。特征之三,是曹雪芹父祖辈长期在南京作大官,居住金陵约六十年,这就有不少江南风俗反映在“红楼故事”中。特征之四,是曹家是有辽宁从龙入关的世袭包衣,满洲入主中华,把东北满洲的不少风俗习惯都带到北京,曹家虽为“汉军“,亦多从满俗,这在《红楼梦》中也有大量的反映。这些特征,都是“红楼风俗”所特有的,限于篇幅,只能概括说明,就不能一一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