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制度
前面谈了《红楼梦》孕育和产生时期的几件与《红楼梦》关系密切的历史重大事件,接下来就谈谈这个历史时期和这部书中所反映的皇家体制和制度。
不妨先举个例子: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黛玉父亲林如海官职时,有一句话:“今已升至兰台寺太夫”,在“甲戌本”中,这句后面有“脂批”道:
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欢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
批语中所说“今”,是曹雪芹写书时代,即乾隆前期;所说“古”,自然可以推到前朝,甚至前若干朝的古代。如“兰台”,就是汉代、唐代的官名,后代对御史、史官,都可称“兰台”。唐李商隐“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就用的是这个典故,以“兰台”二字代替“秘书省”。
脂砚斋评语中说的说:“半古半今”,曹雪芹也只能这样。他是写实的,不能全古;他是小心翼翼,在政治上是有顾忌的,不能全今。自然也不可能想到“未来”,或全凭想象,完全编造一套特殊的皇家体制、政治制度等等。他的“写实”,是康、雍、乾三朝的事,却要尽量回避。“甲戌本”第一回“凡例”中有几句说: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
短短几句话,正说明了曹雪芹写此书时的矛盾处、困难处。即因其小说是写实的,虽然所写是闺阁儿女之事,而其范围、关系,不能不涉及朝廷的典章制度;但又不能、不敢多写、实写,只能尽量写的少一些,虚一些,或者编造一点亦古亦今、似有似无的东西,这样就出现了“兰台寺大夫”这样的官名了。
清朝进关迅速,建立政权迅速。由崇祯自缢到顺治登基,不到半年;多尔衮进入北京,距崇祯自缢,只四十天。因而北京明代朝廷制度、宫庭制度,都等于没有动。
顺治元年(一四)六月,就规定朝廷条奏本章,一经“批红”(即由摄政王多尔衮用朱笔批示者),仍按明代制度,有内阁分下抄发各部院。
摄政王多尔衮初进北京,明确宣布执法问刑,准依明律,其后就参酌明律,编制“大清律”。顺治四年(一七)《大清律》成,颁行中外。按照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所,论,《大清律》“止易明为清而已,内容全仍其旧。”
清代在明代田赋徭役制度的基础上,订定了《赋役全书》,颁行天下。
清代学校、考试等,均依明制。顺治元年,就修明代“北监”(明代南京、北京均有国子监)为“太学”,官吏设置及办法均按明代制度。承袭明代制度,用八股文考试,府考秀才、乡试、会试,同明代完全一样。殿试三甲分等,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同明代叫法一样。林黛玉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就是这个。顺治元年,就规定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这里先简单提一下,后面结合书中文字细说。)
多尔衮很快打入北京,顺治也迅速地在北京登基作皇帝,都是住在皇宫中,也就是现在还供游览参观的故宫。这样明代宫中的一切,都归清代接管和享用。这“一切”中,有一种特殊的人物,就是“太监”。明代宫中太监极多,最多时达到十万人。而且有庞大的组织,有极高的权势。顺治即帝位之手,这些太监仍在宫中为清朝皇帝服务,设“十三衙门”,即司礼监、尚方司、御用监……尚衣、尚膳等监。后来到顺治十八年,才革除十三衙门,设内务府,手奄宦之权,归之旗下。
清代中枢及各衙门,大小官职都基本上和明代一样。大体介绍一些这方面的历史情况,或有助于读者看《红楼梦》时,遇到有关朝政、制度等方面的叙述描写时,就会有比较具体的理解,不会莫名其妙了。
下面不妨联系《红楼梦》内容谈些具体例子。
封建时代,是君主专制统治,最高的权威是“皇上“,《红楼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圣上”。不但提到当代的皇上,还提到上代的皇上,第十六回凤姐话中道:“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这显然是指康熙南巡的故事。康熙自二十三年(一六八四)至四十六年(一七○七)共南巡六次,最远到会稽,最近也到江宁。而每次南巡,御舟由大运河到扬州,经瓜州渡进入大江之后,要西上到江宁(现在的南京)驻驿。曹雪芹祖父曹芹是江南织造,织造府是皇帝的行宫,康熙到织造府便住在曹寅织造府中。这些故事,写在小说中,从凤姐口中说出,就是“若早生二三十年”,就能赶上看“比一部书还热闹”的“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了。
按曹雪芹的年纪推算,凤姐的话,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说。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年代,又正是乾隆开始南巡的年代。传世最早的《红楼梦》残本是“甲戌本”。“甲戌”是一七五四年。按曹雪芹一七六二年四十岁去世的说法,这年他是三十二岁,还在继续写书。而这年已在乾隆第一次南巡(一七五一)至绍兴的后三年了。自然这年曹雪芹再不能象他祖父一样,迎接圣驾,目睹繁华;而只能“不如著书黄叶村”,在蓬窗下写“元春省亲”。想象皇家仪注了。这是令人无限感慨的。
封建时代,对皇上的叫法很多的,如“圣人”、“圣上”、“今上”等等。同回书中,凤姐说:“可是当今的恩典呢!”贾琏说:“如今当今体贴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二人所说“当今”,就是“当今皇上”的简称。说实了,就可以说是指乾隆。封建时代,皇上至高无上,这种字眼不能乱说,稍一不慎,偶然叫错,那就要落上“大不敬”的罪名,弄不好要番杀头的罪呢。
再有贾琏话中,有一小问题,就是说“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所说“太上皇”就是当今皇上亲生或名义上的父亲、把政权交个儿子的老皇帝。历史有名的太上皇如唐代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他儿子李亨作皇帝,即唐肃宗。李隆基由四川避乱后回到长安作太上皇。南宋高宗赵构,晚年让位给名义上的儿子宋孝宗赵顯,自己作太上皇。清代乾隆帝弘历在作了六十年皇帝后,于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下谕,明年归政嘉庆帝顒琰,他自称太上皇帝。顒琰是乾隆第十五皇子。这就是清代史上有名的“乾隆让嘉庆”。但这已是曹雪芹死后三四十年的事了,《红楼梦》中自然不能预见。而《红楼梦》中这“太上皇”三字,写得实在,是随便写的,借用古代故事点缀书中内容呢?还是象征清代早年其它故事呢?甚至这三个字是否后人加进去的呢?似乎也是一个小小的谜。
封建皇帝是一夫多妻制,又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清代的皇帝有多少女人呢?原在关外,宫闱无制度,后、妃的名称还没有,满语叫“福晋”、“侧福晋”。康熙后,有明确规定:皇后、皇贵妃各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元春“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女史”用古语代替,并未指明等级。“妃”不过是四等。十六回贾琏的话中:“现今周贵妃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土……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在严格的皇家等级制度规定下,“妃”和“贵妃”,差着一个字,差着一级。而贵妃的名额只二名,一个姓周、一个姓吴,已写明了,故而元春只能屈居第四等了。一字之差,不能乱写,这就是皇家的规矩。
宝钗进京也是因为“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简单说,也就是报了名,备选入宫中。“皆得亲名达部”,就是都可以把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姓名报到京中部里。以备选择。清代规定:每三年,由户部主选八旗秀女;每年由内务府选内务府所属以上三旗秀女。秀女入宫,妃、嫔、贵人,由皇帝自选。薛家是皇商,薛蟠在书中第四回明说:“户部挂个虚名”,所以宝钗“达部”备选进宫,这个“部”,自是户部。这是“甄士隐”(真事隐)中的“未隐”处。
我国是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古国,有一套复杂的皇家宫廷制度,历代相承,在《红楼梦》中都有大量的反映。如前面所引原文中“公主”、“郡主”,这就是皇廷特定名称:皇帝的女儿称“公主”,亲王的女儿称“郡主”。这点称呼,都有严格的区分。至于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那许多仪式、礼数、制度等等,更是笔难尽述了。
宫中皇帝嫔妃,有的还给女官的封号,如“凤藻宫尚书”之类,这是按照古代——如唐代宫中的故事想象编写的。
皇帝的名称,是自秦代以后有的。王、公等等,早就有了。《礼级•王制》中就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的制度。英文“DUKE”的封爵译成中文,译为“公爵”,这是对等相应意译。《红楼梦》中的荣国公、宁国公等等,就是五等封爵的最高一级。清代入关,沿袭明代封爵制度,又用清代满语名称,如亲王、郡王、贝子、贝勒,前两种汉语,后两种满语。大体是皇帝儿子有功者多封亲王、郡王,异姓功臣封公爵,其次封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等。《红楼梦》中北静王、安南郡王、忠靖侯、锦乡伯等等,就是按传统封爵次序写的。
男人有封号,其妻子也有相应的按品位所获得的封号,而且要由皇帝批准,由有关单位发给书面执照,谓之“诰命”,封建社会中看作是一种荣誉。《红楼梦》中,许多地方也写到“诰命”二字。
皇帝、后妃、王公、贵戚,这是封建社会以皇帝为核心的贵族特权阶层。另外则是政府官吏阶层。这二者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如贾家,因其祖先宁国公、荣国公的功劳,子孙可以世袭作官,领取俸禄;又因元春是皇帝妃子,这样他家便是贵戚。第十六回凤姐向贾琏开玩笑说:“国舅老爷大喜!”这“国舅”二字,不就是皇亲国戚的特殊称呼吗?
因为贵族特权阶层的家族有特殊势力,所以一般官吏要拉他们的关系,投靠他们。如贾雨村,本是一般贫穷读书人,因甄士隐帮助,上京考试,考中进士,作了官,又因贪污丢官。结果因林如海之荐,结交了贾府,和贾政拉上了关系,不但官复原职,而且步步高升了。相反在第二回介绍林如海时说:“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外,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举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在介绍贾政时又说:“惟有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钟爱,原要他从科甲出身……”从上面引文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王公、贵戚虽可世袭得官,有特权,但却也羡慕“书香之族”,“从科甲出身”,所以贾雨村能结交上贾政,另一方面也因贾政赞赏、羡慕贾雨村是进士出身,当时习惯叫“正途出身”,就是凭本事考取的,不是靠祖宗得到、不是靠钱捐来买来的。相对来说,那些世袭得官的,虽有特权,但在正途出身的官吏面前,每每有自卑感。
《红楼梦》中所写官吏名称,少数“半古半今”,大多数则是当时实有的官名,如贾政的官:“额外主事职衔,叫他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明、清两代,六部(兵:军事,刑:司法,工:营建,吏:人事,户:财政,礼:仪礼、考试)都有主事、员外郎等官名,再入第三回贾雨村的官:“便选了金陵应天府天府”,这又是“半古半今”,半今是去“府”里作知府,半古是“金陵”、“应天”等地名。顺治二年(一五)清兵进入南京,改“南京”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金陵”是南京古地名,“应天府”是明代的府名。
清代作官的途径,有严格的封建制度,大略有以下数种:一是与皇帝有宗族关系、亲戚关系的王公贵族,这些人当中还分功劳大小。二是打仗立功的军功人员,以功受爵。三是因祖宗的功劳、官位而享受世袭。世袭中又分“世袭罔替”和递减等级。“世袭罔替”就是后代仍享受同样的爵位官职。如第十四回所写北静王:“当曰惟北静王功最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四是考试出身,秀才、举人、进士、按级考上去,考中之后,国家分配官职,这样的官吏最多,叫作“正途出身”,如林如海、贾雨村。五是捐班,向有关国家单位缴纳一笔钱,捐一个头衔或者实官。如贾琏捐了个同知头衔,贾蓉捐了一个龙禁尉。第四十七回赖大儿子赖尚荣捐了个知县。六是由大官或有特殊势力的人保举,如贾雨村丢了官之后,又由贾政保举作官。《红楼梦》中所写各种官吏,其得官途径,基本上都符合清代当时的制度规定。
在封建时代,上有皇帝及以他为核心的后妃、王公、贵戚等阶层,另有广大的官吏阶层,而在这之间,还有一种特殊势力的人物。他们的权力很大,小者可以探听国家机密,卖官鬻爵,大者可以作用于朝廷,影响国家大事,这就是太监。太监是生理上做过阉割手术的残废人,叫作“刑余之人”。远古部落社会时代,这原是对待俘虏和罪人的残酷刑法。后来则变成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的特殊行为,不少人家,生活无路,就把男孩子弄成残废人,送入皇宫作太监,以图富贵。这种人有一种特殊心理。他们的职业,简单说,就是皇宫中的各种佣人,有干粗活的、有干细活的。在皇帝身边的,地位就特殊重要,甚至可以影响皇帝。所以大臣们、王公贵戚们都拉拢他们,互相勾结,利用,就形成了一中特殊阶层的特殊势力。如第十三回所写贾蓉捐龙禁尉靠的是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这该有多大的派头和权势呢!“掌宫”就是宫中太监的头头。小太监们则靠敲王公大臣、皇亲国戚的竹杆过曰子,第七十二回写贾琏对付不了大太监派小太监来借银子,发牢道:“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这是那个时代太监的真实写照。
明代深受太监之害,如王振、刘瑾、钱宁、魏忠贤等,都是给当时朝政、给国家造成极大祸害的人。清代吸取明代的教训,采取了严格的措施,立了铁牌,限制太监参政。在清代整个历史时期,太监虽未在政治上发生大影响,造成大祸害,但因其地位特殊,还是有很大的权力的。
本篇所谈,从皇上说到太监,把《红楼梦》中所写封建时代的皇家体制、阶层等等,作了一些详细的说明。大体了解一些这些历史上的皇家组织体制,或有助于看懂《红楼梦》中的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