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大事
按清朝的年代说,曹家是兴盛于顺治时,赫赫扬扬于康熙一代,败落于雍正时,穷困于乾隆时。当然曹家的后人中,也许有比曹雪芹遭遇好的,最后没有落到穷困潦倒的境地。但那另当别论,至少在曹雪芹的这一房、这一支是这样的。
可以这么说:《红楼梦》孕育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三个朝代,而降生于乾隆之前期。清代前期的历史与曹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与《红楼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读《红楼梦》时,在大体上了解一些曹雪芹的家世之后,再多少了解一点清代前期的历史,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这个时期的历史,可以选择与《红楼梦》有密切关系的,分两个方面作些简单的介绍。一是“大事”,二是“体制”。
第一件事是清兵打入北京,建立政权。没有这个,曹家也不会“从龙”进关,也可能就没有《红楼梦》,其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俗称“崇祯皇帝”。史称“庄烈皇帝”。也号毅宗。)自缢死。四月,在山海关外面新兴的清政权睿亲王多尔衮欲乘李自成打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死的机会,带兵入关侵略,行军至广宁,正遇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请兵出来,这样就长驱入关。这时李自成已在北京于三月二十二曰即帝位,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政权初建立,组织又散漫,一些将领军官忙于争抢财物,自然抵挡不住精锐的清兵和战斗力较强的吴三桂的军队,在一片石打了个大败仗,即退回北京。接着又撤出北京,西走陕西了。
多尔衮带领清兵五月初一进入北京。
同一天,明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建立政权,号召抵抗清朝,但十分腐败。
十月初一日,清世祖福临自沈阳到北京,祭告天地,继皇帝位,年号“顺治”。这样,以北京为国都的清朝就开始了。
曹雪芹的祖先也就是跟随这个政权由山海关外到了北京,便开始了孕育《红楼梦》的时代。曹家的事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第二件大事是进兵江南。这和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关系更为重要。
前面已说过,在多尔衮五月初一进入北京的同一天,南京已建立了明朝的临时政权,命大学士史可法督师扬州,抵抗清兵南侵。多尔衮致书史可法劝降,史可法回书不屈。
明负王在南京市立为弘光帝,选秀女,征歌舞,权臣马士英等人误国。一五年四月,清兵大举南侵,下泗州、破扬州、大杀十天,史可法殉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曰”和“嘉定三屠”,同样是清兵侵略江南时的严重惨案。
五月,清兵入南京;六月,入杭州。弘光帝走芜湖,被俘,明年死。自此之后,明朝虽然还有人组织流亡政权,号召抗清,但是大势已去,明朝亡了。
清朝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进入了北京,进兵江南,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北京是明朝自明成祖朱棣到明思宗朱由检建都二百二十多年的京城,其政治影响极大,政治条件也极完备;而江南则是全国财富集中的地方,全国田赋、盐课等重要财政收入,百分之七十出自江、浙两省。清朝很快取得了江南数省,等于取得了经济上的聚宝盆,很快安定下来了。这样便给了清初政权政治上和经济上以极大的支持。
举个简单数字:顺治元年(一四)收盐课银十五万八千余两,铸钱(顺治通宝)七千一百余万;顺治二年(一五)收盐课五十八万余,铸钱四万四千余;顺治三年(一六)收盐课银一百五十一万余两,铸钱六万二千四百余万……到了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就征田赋地丁银二千五百七十余万,收盐课银二百七十余万两,铸钱二万九千余万。如按铸钱累计数算,那几更多了。白银、铜钱,都是实实在在的硬通币,累计数越多,财力越雄厚,这就是清初的财政收入的情况。其对康熙、雍正、乾隆初的政治巩固和经济繁荣,有极大的影响。
曹雪芹的先世,在江南这样富庶的地方,以特殊的身份,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了六七十年,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长期熏陶,在文化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时期形成了以曹寅为中心的文化阶层。这样的经济环境、文化氛围的影响、熏陶了曹雪芹,也孕育了《红楼梦》。没有这样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也许产生不出《红楼梦》这样的书来。
第三件大事是“薙发”。薙发就是剃头,把前额上面的头发用剃刀剃去,只留后面头发,梳成辫子。这就是清初有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
明代男人留满头长发,象女人一样,只是男人梳髻,样式和女人不同。清朝人则男人剃去前额上面的头发,后面梳辫子。清朝关外由一六一六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后金天命元年算起,到多尔衮进关,已建立了二十八年政权,衣着打扮,已有了固定的形式,与明朝人有明显差别。一四年匆匆进入北京,入主中原,进关的满洲旗、汉军旗、蒙古旗,虽在相貌上与关里人基本一样,但服饰上明显不同,一看就知道,而且是绝对少数。当时明亡仓促,广大百姓自然都眷恋故国,对新统治者不信任。而服饰上的明显差别,使这个匆匆入主中原的、以少数女真族人为核心的统治政权有孤立不安之感。因此,清廷采取了极严厉的措施。首先就是易装,使广大的明朝男人都穿上清朝的服装,而更重要的是剃头梳辫子。把这个作为是否拥护新政权的简而易行、又十分明显、易于区别的表面标志,把“剃头”作为“政治表态”来抓,因而颁布了严格的“薙发令”。
顺治二年(一五)五月清兵入南京,六月就下“薙发令”。令中说:“向来薙头之制顾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也。此事朕筹之最熟,若不归一,不几为异国之人乎?自令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薙完。若规避惜发,巧词夺辩,绝不轻贷。该地方官若有为此事渎进表章,欲将朕已定地方仍存明制,不遵本朝制对贿,杀无赦!”看看当时剃头的事,该有多么严厉。
也许有人问,这又与《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实际关系并不小。曹雪芹写书,说明“无朝代年纪可考”,面对这根辫子就大伤脑筋。写人物装饰,都写有辫子,那就成为清代人;都写没辫子,那又变成明代人。大多男人可以不写,而美丽的贾宝玉又不能不写,又不能吃饭睡觉老戴着“冠”。这样就出现了第二十一回湘云给宝玉梳的“只将四周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的怪辫子。就是“既不剃头,又梳辫子”的非明、非清的打扮。这样煞费苦心的描绘,不能说与严格的“薙发令”没有关系。
第四件大事是“圈地”。这同《红楼梦》关系极为密切。第五十三回乌庄头给贾珍送租银时说什么“一共剩下个庄子”、“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等等。就是直接关系到清初“圈地”的。什么叫“庄子”,就是一个自然村的所有土地、所有居民,都属于一姓一府私有,由庄头统一管理。村民都是佃户,向庄头缴纳所种地亩的租粮、租金,由庄头汇总送交庄主。属于皇帝私有的,送交内务府;属于王府、亲贵的,送交各王府亲贵。
这种“庄子”形同领地,是因政治关系获得的,是用“圈地”手段强占再赏给王公亲贵的。
顺治元年(一四)就有上书给户部的说:我朝定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尔部清厘,分给东来诸王勋兵丁人等。顺治四年(一七)户部奏请,说是去年圈地,只圈一面,薄地多,今年东来满洲,又无地耕种。若以远处府、州、县、屯、卫,故明勋戚等地拔给,又恐收获时,孤农佃户无力运送。应于近京府、州、县内,不论有主、无主田地,拔换去年所圈薄地,并给今年东来满洲。
看,胜利者为这些“从龙”入关者,想得多么周到,这里面自然也包括曹雪芹的祖宗在内。要好地,而且要路近,不管有主、无主,都在被圈之内,居庸关内外,南到德州,范围相当大。
圈地庄子,是“旗田”,不准典、卖给民人,也就是不准典、卖给汉人富家。但旗人不习耕作,又以生齿曰繁,到《红楼梦》时代,不少败落的旗人已把这种用圈地手段得来的庄田,或典(活契,仍可赎回)、或卖了。
第五件大事是“文字狱”。文字狱在清代历史上是有名的,就是因文字而犯罪。其实这种犯罪后来也不少,但都没有清代出名。
文字狱始于顺治五年(一八)坊刻制艺选文一案。制艺选文,就是八股文选本,是参加科举考试的童生、秀才们学写八股文必读的书。有人告发这种选本,序文只记天干、地支某某年,不用顺治年号。说是;“凡书必系年号,以尊一统,历代皆然。此辈删而不用,目无本朝,阳奉阴违,逆罪犯不赦之条,”这样编书人、写序人毛重倬、胥庭清、史树骏、缪慧远等置于法。(引文见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中《康乾施张之张驰》)。
自此以后,著名的“庄氏明史稿案”、“沈天甫诗集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汪景祺西征随笔案”、“查嗣庭试题案”、“吕留良文选案”、“屈大均诗文案”等等,每个大的文字狱案子,总要株连很多人,而且大多被凌迟、斩首、戮尸,妻女发边为奴,镇压是十分残酷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年代,正是文字狱十分严重的乾隆前期时期,由乾隆六年至乾隆二十六、七年间,即一七四一至一七六一年前后,这二十年中,连续发生了“谢济世注大学案”、“陆生柟史论案”、“王肇基献诗案”、“丁文彬逆词案”、“刘震宇治平新策案”、“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刘裕后大江滂书案”、“杨淮震投献霹雷神策案”、“朱思藻吊时案”、“陈安兆著书案”、“沈大章密造逆书案”、“林志功捏造诸葛碑文案”、“余腾蛟诗词讥讪案”、“李雍和潜递呈词案”、“王寂元投词案”等等,其中最多的乾隆二十年三起,乾隆二十六年五起。事主或凌迟、或斩决、或杖毙……极少免议、免罪的。
曹雪芹处于这样严重的文字狱时代,写《红楼梦》,既不会无动于衷,也不可能不万分小心谨慎。所以他首先表明“甄士隐”去,“贾语村”言,不知何年何代了。这种经营,是煞费苦心的。
清初的大事甚多,在此只选五件与《红楼梦》关系十分密切的,作一些极简单的介绍。了解了这些,对于《红楼梦》所产生的具体背景、历史情况,就有了较清楚的印象,不是模糊的了。当然,这也是相对的。就是说,大体了解一点这五个方面的历史情况,看《红楼梦》时,总比一无所知要好一些,也许更亲切一些。但并不是说,就再无问题了;或者说,全部都能看懂了。那还是要联系到更多方面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