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2009]京剧四小名旦之首 艺术大师张君秋演唱京剧《芦荡火种》智斗等精彩唱段

张君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1920年生于北京,卒于1997年,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
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
1935年,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 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以一出《女起解》唱红。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
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阎岚秋、朱桂芳等指导。早期演出剧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戏。
张君秋丽质天成,扮戏有雍容华贵之气,嗓音清脆嘹亮,饱满圆润。在演唱上吸取了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荀慧生的“绵”,合四大家之长而一,形成了张君秋所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他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唱法上灵活多变;一是创制新腔。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所谓涵腔唱法。无论在唱法上、创新腔上,他都遵循着从人物出发,为抒发角色感情的需要这一原则
张君秋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吴吟秋、温如华、李炳淑、杨春霞、薛亚平、董翠娜、杨淑蕊、王婉华、雷英、王蓉蓉、张萍、赵秀君等。
 这是张君秋1964年《芦荡火种》中阿庆嫂造型的照片。选自《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
下面请欣赏张君秋在1964年《芦荡火种》阿庆嫂经典唱腔实况选段
张君秋 扮 阿庆嫂 /马长礼 扮 刁德一/ 周和桐 扮 胡传魁

试听曲 张君秋 - 京剧《芦荡火种》智斗等阿庆嫂唱腔精彩片段

京剧《沙家浜》产生过程简介 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及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
1963年的冬天,刚刚从香港澳门演出回来的北京京剧团,意外地从上级有关部门那里,接到了经江青之手转来的一个沪剧剧本《芦荡火种》,要求他们抓紧时间改编成现代京剧。
北京京剧团得知改编剧本的任务是“第一夫人”亲自下达的,自然全力以赴,将剧团演员队伍中的“四梁”——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四柱”——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等蜚声京剧界的名角全部动员起来,并决定由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四人联合改编,重点突出地下斗争的主线。剧本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萧甲、迟金声担任导演,赵燕侠扮演阿庆嫂,高宝贤扮演郭建光,周和桐扮演胡传魁,万一英扮演沙奶奶。当初,汪曾祺参加剧本改编,还是从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劳动回来后,被北京京剧团临时拉进来的。
沪剧《芦荡火种》,取材于崔左夫撰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文章重点记述了当时谭震林部队属下的36个新四军伤病员,在敌占区坚持革命斗争的故事。早在五十年代末期,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编剧文牧执笔,集体创作,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以回忆录为素材,创作出一台完整的沪剧剧本《碧水红旗》,并迅速投入了排练。沪剧根据人物出场的需要,把36个伤病员改为18个,并参照许多相关历史资料,以革命回忆录所记述的发生地为轴心,融进了大量的真实事件,精心塑造出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胡传魁、刁德一等性格突出的正反人物形象。1960年公演时,剧名更改为《芦荡火种》,由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扮演剧中女主角阿庆嫂,邵滨孙扮演剧中男主角郭建光。
1964年4月,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在北京正式公演,形成了的轰动效应。郭建光的唱段“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盼望着胜利归来的侦察员”、郭建光与沙奶奶的串唱“你待同志亲如一家”、阿庆嫂和胡传魁、刁德三人唱段“智斗”、阿庆嫂的唱段“远走高飞难找寻”、“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郭建光等人合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沙奶奶的唱段“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由于唱腔优美,朗朗上口,很快在民间像流行歌曲一样广为传唱。该剧——连演出100余场,盛况空前。
1964年7月23日,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在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走上台去与演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掰着手称赞说:“阿庆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还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的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在此之前,谭震林也曾对剧名提出过意见,他认为剧情中的这段故事,自己曾有亲身经历,当时的革命形势已成燎原之势,再用“火种”显然给观众造成一种单薄、软弱之感。为此,毛主席专门对此剧做出三点指示:第一,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第二,原沪剧《芦荡火种》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化装成吹鼓手、轿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最初改编成京剧时,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样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第三,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定名为《沙家浜》。
所以,现代京剧《沙家浜》是从沪剧《芦荡火种》移植而来,当年前辈大师们为京剧搞现代戏可真是呕心沥血,张君秋和赵燕侠两位大师都扮演过阿庆嫂一角,为了塑造好地下党员阿庆嫂这一光辉形象,两位大师在阿庆嫂的人物造型和音乐造型上做足了文章,为今天舞台上阿庆嫂的光辉形象的树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饮水不能忘了掘井人。
京剧《沙家浜》相关版本链接
赵燕侠 马长礼.周和桐《芦荡火种》 1967年版 刘秀荣 马长礼 周和桐《沙家浜》 1972年版 洪雪飞 马长礼.周和桐《沙家浜》
|
|

e213 最后编辑于 2009-07-15 14: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