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一大13名代表当年生活情况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俊瑞,字灼斋,山东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县)人。出生于贫穷之家。1910年春,北杏村办起了主要针对贫穷子弟的村塾,学费很低,王尽美有了读书的机会。在村塾的两年里,王尽美学习了《论语》、《大学》等一批儒家经典。1912年,北杏村又成立了新式的初等小学,废除了原来的村塾,王尽美就转入了初等小学四年级学习。因为成绩特别优秀,由学校校长圈定免除全部学费。1913年,王尽美初等小学毕业,升入了距北杏村6公里的枳沟镇高等小学堂。王尽美凭其出众的表现,担任大学长,是该校唯一的一位免费生。在校读书时,王尽美深受当时学校新派人物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流行书刊,确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1915年高等小学毕业后,王尽美再一次失学回家务农,祖母、母亲为他娶了比他大一岁的李姓女子为妻,但空余时间王尽美仍通过阅读报刊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18年4月,王尽美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25年6月,因积劳成疾,染上肺病回家乡休养。7月入青岛医院治疗,8月19日病逝。   包惠僧(1894~1979),原名包德芬,又名晦生,湖北黄冈人。1912年,包惠僧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夏毕业后回乡任教。后因反抗当地豪绅,再次逃回武昌。1919年春,包惠僧去了北京,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做旁听生,真实地感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回到武汉后,他又结识了黄冈同乡陈潭秋。当时两人都是《大汉报》、《汉口新闻报》的外勤记者,关系也越来越好。1920年2月初,陈独秀来武汉讲学,包以记者身份两次采访陈独秀,并给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以后20年的风风雨雨中,包惠僧与陈独秀一直保持着联系。
   一大后,包惠僧回到武汉,担任湖北党的负责人。1922年春天,毛泽东遭湖南警方通缉,逃难到武汉后就住在包惠僧的办公室里。包领着毛泽东在武汉游览,请毛泽东吃武昌鱼和豆皮。1925年2月,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参加第一次东征,廖仲恺临时任命包惠僧为留守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在1927年大革命的浪潮中,面对白色恐怖,包惠僧说环境“使我胆寒了”,于是便把周恩来给他去武昌找组织的介绍信悄悄地烧掉了,由此脱离了党组织。1930年冬,包惠僧为生存而加入国民党政府。1947年5月,包在南京政府内升任到人口局局长。1949年后包惠僧遭国民政府遣散,一家人到了澳门。这时他想到了当年的那几位朋友,于是亲笔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又分别给周恩来、董必武各发一份电报,其大概的意思是祝贺他们建立了新中国,同时也为自己的过去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