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一大13名代表当年生活情况

李汉俊(1890~1927),原名书诗,又名人杰,湖北潜江人。1902年,只有12岁的李汉俊在哥哥李书城的好友吴禄贞的资助下,去了日本。他先进了一所法国教会学校读书,1915年7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学科,成为清政府的官费生。但在大学读书期间,李汉俊的学习成绩一直较差。1918年7月毕业时,三年内各科的平均成绩分别是69.8分、69.1分、67.8分,毕业论文也只有65分。1918年回国,在上海从事翻译和撰述,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0年,李汉俊与陈独秀一起,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的中国党早期组织,并创办《劳动界》周刊。一大后,李汉俊于1922年接受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的前身)代理校长张继煦的聘请,担任该校社会学教授,还担任该校历史社会学系主任,自动脱离党组织,后被开除党籍。当时李汉俊在职业上有多种选择:一是留在北京政府的外交部里任职,月薪120元;二是在上海大学任社会系主任,月薪150元,每授课12小时再增加50元;而武昌高师的月薪不到100元,到后来月薪降到48元,但李汉俊却选择了收入最少的武昌高师,这不能不说他与武昌高师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在武昌高师,李汉俊为学生讲授唯物史观、社会学史等科目。李汉俊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位把唯物史观列为高校教学科目的教授,他的《唯物史观讲义初稿》(甲、乙)两册原本现保存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内。直到遇难,李汉俊始终是以教师为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