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13名代表当年生活情况
来源:中国党新闻网提示:中国党的创建,主要依靠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1921年7月,出席一大的13位代表,就其社会成分而言均属于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着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而这50多名党员也都是知识分子。过去有学者提出50多名党员中有工人,但没有谁能找出谁是工人。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是大学教授,而13名一大代表都是教师或学生。本文为您详细解述当年13位一大代表的学历、职称及生活情况。具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6人曾留学日本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895年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1907年夏考入刚刚创办的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夏毕业。同年底东渡日本留学。1914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那里,他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8年1月,29岁的李大钊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图书馆主任。从1920年7月起,李大钊担任北大教授,仍然兼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职务。他为北学系学生开设“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等课,在经济系开设“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课,在法律系开设“社会主义”课。同年9月,又与人在政治系举办“现代政治讲座”,还开设“唯物史观研究”。李大钊除在北大授课外,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授“女权运动史”、“史学思想史”、“社会学”、“图书馆学”等课程。由此可见,这时的李大钊就是以教书为主业,图书馆主任仅仅是个兼职。
陈独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曾用过陈仲、陈由己、陈铎生、三爱、只眼、方桓甫等笔名或化名,安徽安庆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6岁开始随祖父读私塾,17岁时中秀才,而且是第一名。1897年8月,去南京考举人,却没有考中。1898年,陈独秀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因有反清言论,被警察追捕,逃回安庆。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赴日,先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补习日语,就读于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1902年3月回国,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在中国第一次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1902年9月,陈独秀进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陆军科,1903年4月因进行革命活动被日本政府遣送回国。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英语。1909年回国后,在杭州浙江陆军学堂任国文史地教师。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和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很快声名鹊起。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同月,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一职。因为北大的教师们都有高学历,为了能让陈独秀静下心来做教授,蔡元培还为陈独秀办了一份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的假档案,以防教师们起哄。但陈独秀的北大教授的日子并不长,他在北大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的新文化运动,遭到了守旧势力的仇恨,社会及学校的各方旧势力集结在一起,对新文化进行“围剿”。1919年3月,陈独秀被迫离开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