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从“将军不下马”到“将军管经济”的李先念



4、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临危受命,负责统一西路军余部的军事指挥。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后,李先念等奉命率三十军为先头部队参加西征,强渡黄河,鏖战四十里铺子,血战倪家营子。期间包括三十军在内的西路军配合黄河以东红军的战略行动,对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又临危受命,负责统一西路军余部的军事指挥,从这时起,他在部队中出任军事主官。在最困难的时候,李先念教育部队指战员:要坚信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要振奋精神,先突围到新疆,再回到党中央、毛主席身边去,到抗日前线去!经过浴血奋战,历尽艰辛,李先念等率领四百多人,到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部分骨干力量。对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
  5、抗日战争初期,接替彭雪枫任河南省军事部长。
  奔赴抗日战场前夕,在毛泽东亲自安排下,李先念由营长改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在赴任途中,于1938年底又改任河南省军事部长。原来,和李先念同行的中原局负责人通过一路观察了解,特别对他产生了良好印象,觉得他是位“坚毅稳重、明达机敏、有丰富治军经验和战斗经历的军事将领”,接替彭雪枫任河南省军事部长最合适,于是致电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并党中央提出改任建议,很快得到了批准。
  不久,李先念又担任了挺进纵队的司令员。党中央高度评价:挺进纵队的创造,是一个伟大的成绩,并证明在一切敌后地区的党均可建立武装,而且可以存在和发展。1941年“皖南事变”后,李先念担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他率部挫败了日伪军的“铁壁合围”,领导开创了地处要冲、孤悬敌后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民兵武装力量,从战略上配合了华北、华东解放区战场,同时也支持了国民党抗日军队在中原的正面战场。期间,坚决执行中央进击中原的战略部署,出兵在大别山区建立了战略支点。1945年李先念参加了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6、解放战争中,李先念显示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中原突围战役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1945年10月以后,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等职务,统帅和指挥作为全国六大作战区域之一的中原军区6万部队。在10个月的战略坚持中,始终位于中原前哨阵地,把守着华北、华东解放区前大门,牵制着国民党军30余万人,有力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1946年6月,他指挥所部出其不意,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征途中,继续受领中央军委、毛泽东赋予的“光荣战略任务”:一面保存自己,同时牵制敌人,这对全局贡献极大;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创立根据地。对于中原突围的战略意义和作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当时就给予了很高评价。在解放战争战略阶段,李先念率一部挥师南下至大别山区,同刘邓大军胜利会师。由于他十分熟悉当地各方面情况,当刘邓分兵实施内线和外线配合作战时,专门把他留下来,和邓小平及李达一起,领导重建大别山区根据地的斗争,共同度过了70多个艰苦的日日夜夜。1948年5月,他任扩大了的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随后在开封参与领导了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李先念久经沙场,英勇善战。1955年,根据他的军功战绩,拟评授他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