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科举舞弊与反舞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科举考试为古代人开辟一本万利的读书做官之道。“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巨大诱惑,让无数的士子文人采取非常手段获取功名,“请托大行,取士颇滥”,馒头里也能夹小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古代科举反舞弊的手段也很强硬,惩罚力度甚至与命案要犯相差无几。
科举考试准考证有考试必有舞弊。明清科举考试必考“四书五经”,内容极其庞杂,计有三十余万字。考官出题更怪,经常是从某一篇文章中抽出几个字或两篇文章首尾相连的一句话(古书竖排版)做试题,考生大脑再发达,也难应付近似刁难的科举考试。作弊风由此渐起,晚清大盛,各种作弊应运而生。
科举作弊专用的《大题文府》
在中国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历史中,古代科举作弊工具花样百出,连馒头也可以夹小抄。花样百出的作弊工具 一寸见方的印本上竟写满了2.9万字,肉眼极难辨清。这不是书法艺术品,而是清代考试作弊使用的“口袋书”,上面印有41篇范文。当年考生门作弊手段也是五花八门,辫子、馒头都是藏“挟带”的工具,就连墨盒上开个也能把作弊条塞进去。
从宋朝开始,科场中通关节出现了一种新名堂,考官也开始参与舞弊,即举子与考官约好,在答卷中设置特别字眼作为标志。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考试类》中说:“考官之于士子,先期约定符号,于试时标明卷中,谓之关节,亦曰关目。”例如,《宋史·刘师道传》载:真宗时,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几道参加会试,朝廷要求廷试卷糊住名字。陈尧咨为考官,便教刘几道在答卷中做上秘密记号,结果刘几道考上了进士。
清朝的每届科场,更是少不了送关节者。萧养田著文说其方式是:“或在答卷中写几个虚字,或者写‘也欤’、‘也哉’、‘也矣’,或者在诗下加圈,加一墨圈,表示将送给考官白银一百两,加一黄圈则送黄金一百两。”
对层出不穷的科举作弊,朝廷开始见招拆招,进行一些革弊举措,连举子带的饽饽都不放过。宋朝时为了防止作弊,则创立了“糊名考校法”和“誊录试卷法”。“糊名考校”简称“糊名”,又称“弥封”,就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等个人信息都用纸和浆糊隐没起来,是阅卷官不知道试卷作者,以防徇私。为了革除舞弊,除此之外,两宋朝廷还出台了更严密的法规。如举人间隔就座,监考的、巡查的分工明确,并规定“私相教授,犯者永不得赴举”等。为了防止考官接受试卷外的信息,宋朝甚至实行“锁院”制度,即考官一旦任命就必须住入贡院,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直到放榜的那一天。长的时候,一锁就是五十来天。后来,发展到对应考士子搜身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