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图文】古代人如何“高考”
英雄尽白头 科考场上的特批进士现今高考,有保送生,破格录取的特录生,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一样有特批的进士,因才华的确出众,皇帝破格提拔。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是唐代曹松的诗作《己亥岁》,在诗人看来将军的战功荣耀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与张蠙的“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刘商的“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意思大同小异。从诗人充满感伤语调的规劝可以体会战争灾难之深。诗句语言朴素,而意旨极深,是警世之言。
曹松字梦征,舒州(今安徽桐城)人。乾符年间,流落江湖,避乱栖居洪州西山。天复元年(901年),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均年逾古稀同登进士第,时号“五老榜”。当时曹松已经71岁,登科没过几年,他就逝世了。
尽管如此,天下之士仍以一种空前的热情刻苦读书谋求晋身仕途,得以施展他们的才智韬略。但是,更多的人为此考到白发苍苍仍然一无所获。
为了安抚这些一心“为国报效”的人,最高统治者有时会使用特批权力。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在科举当中屡试不中,年过半百之后因为才名大,年纪老,宋仁宗赐予一个“进士出身”。清代经学大师、乾嘉时代皖派代表人物戴震,学识成就世罕其匹,任四库馆纂修官,名重学林。先后六次参加会试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赴会试,他已52岁,还是乾隆皇帝特批,才让他跟贡士(国子监的学生)一起殿试,授予他“赐同进士出身”(略等于现在的名誉博士),分配到翰林院供职。这时戴震才真正安定下来。可是,这一相对优裕的境遇他只享受了两年,就患病死了。
有一些却是才华的确出众,皇帝破格提拔的。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金坛人史惇,字子有,经皇上特批,从受教的在职举人,直接同进士一起参加廷试。结果,史惇获得廷试阅卷特用第一,成为明朝末年战乱时期考上的一名状元。
封建科举的这一做法相当于学历视同。所谓学历视同是指在人才的选拔上由于学历不达标,而实际能力和水平基本上得到或已超过了某种学历水平,在政策上作了专门规定,进行视同学历合格的一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