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江花月夜 Spring River and Flowers at the Moonlit Night 古曲/彭修文编曲/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彭修文指挥 原名《夕阳箫鼓》,是一首传统琵琶曲。约在1925年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彭修文等人整理改编,更趋完善。乐曲通过委婉动人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及丝丝人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优美典雅的音乐,如同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02. 二泉映月 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Second Spring 二胡与乐队 华彦钧曲/彭修文改编/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张方鸣二胡领奏/彭修文指挥 原为华彦钧所作的二胡曲,经彭修文改编配器,以二胡与乐队的形式演奏,较之原曲更显丰富生动。二泉是无锡市惠山下的一处名胜。聆听此曲,人们仿佛身处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之中,优美动人的旋律既是在赞美这泉映月色的景色,又似在倾诉作者凄苦而坎坷的人生。在一阵心潮起伏之后,音乐又回复到宁静之中,伴着对月和云的追逐,人们的思绪飞向了美好的未来。
03. 彩云追月 The Clouds Chasing the Moon 任光曲/彭修文改编/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彭修文指挥 任光作于1935年,1960年彭修文又对此曲进行了改编并重新配器。作品吸取了江南丝竹的音调和“探戈”舞曲的节奏特点并运用了西洋作曲的手法。优美的旋律,伴着笛子、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乐,把人们带进了“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诗情画意中。
04. 幸福年 A Happy Year 刘明源曲/崔新配器/江苏省歌舞团民乐队演奏 乐曲的主题取材于北方民间音乐,全曲短小精悍,旋律动听,由两件北方乐器——板胡、唢呐领奏,洒脱而又亲切。在弦乐与锣鼓的轻轻衬托下,展示了中国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
06. 翠湖春晓 A Spring Morning on the Emerald Lake 聂耳编曲/刘文金配器/中央民族乐团演奏 翠湖是云南昆明市内的一处游览胜地,聂耳在故乡时常去散步。离开家乡后,清澈的湖水仍常在他心中荡漾,激起乡恋之情,于是在1934年写下了这首作品。乐曲根据流行于昆明地区的洞经音乐素材改编而成,三个段落的展开和对比,生动地表现了月映湖面、银波荡漾、箫声幽雅、回音四起的美景和游人愉悦欢畅的心情。为了适应现代民族乐队的演奏,1985年在《聂耳全集》出版时,由刘文金重新配器。
07. 秦王破阵乐 Prince Qin Breaking through the Enemy Array 顾冠仁曲/上海民族乐团演奏/瞿春泉指挥 《破阵乐》原是隋朝末年的一种军歌,公元620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建立仅两年的唐朝政权转危为安,军民便把歌颂秦王李世民讨伐叛将的歌词填入《破阵乐》中,在凯旋庆功之际歌唱。民乐合奏《秦王破阵乐》是顾冠仁根据叶栋、何昌林译谱的唐代五弦琵琶谱曲调创作而成,保持了原曲的风格,并对原曲素材作了大胆的再创作,发挥了现代民族乐队的丰富表现力。
08. 京调 Beijing Opera Tune 顾冠仁编曲/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彭修文指挥 作品根据京剧西皮原板和流水板的音调融汇而成,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曲笛领奏,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配以轻快流畅的音型伴奏,表现了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
09. 阿细跳月 Axi Dancing in the Moon Light 民间乐曲/彭修文改编/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彭修文指挥 乐曲由云南彝族民间音乐改编而成,原系一首管弦乐作品,是1951年为中国青年文艺工作团参加柏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会演出同名舞蹈所作。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彝族青年聚集在月夜下,以传统的舞蹈形式,兴高采烈地欢歌竞舞,并由此而相识相爱的场面。改编为民乐合奏的此曲保留并突出了其欢快活泼、节奏鲜明的特点。
10. 翻身的日子 Days of Emancipation 朱践耳曲/彭修文编配/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彭修文指挥 创作于1952年,原是一部纪录影片中的插曲。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除引子、尾声外,由三段组成,第一段的音乐具有陕北民歌风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采用山东吕剧音调,犹如老农哼起了愉快的小调;第三段的旋律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庆解放的欢乐情绪。
11. 将军令 The General’s Order (Jiang-jun-ling) 民间乐曲/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彭修文指挥 这是一首流行于全国的民间乐曲,但各地演奏时,在旋律、结构与乐器的使用等方面不尽相同。常以唢呐主奏,锣鼓配合,戏曲中常用于幕前曲,亦用作摆阵、操演、升帐等场面的伴奏、以表现古代将士出征时的气势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