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2009]爆发力十足的孟德尔颂-弦乐四重奏(作品80)第二乐章*包瑞里斯弦乐四重奏演出





孟德爾頌:弦樂四重奏





孟德爾頌出生在1809年,恭逢其盛弦樂四重奏創作史上的巔峰。海頓和莫札特都才剛寫出他們為這種曲式奠基的偉大經典,貝多芬則正在為這種曲式開創新的雄偉格局,舒伯特則另闢蹊徑,給予這種曲式更浪漫的風貌。孟德爾頌生長於富裕之家,讓他能夠及時接收到當時樂壇最新的創作,不管是貝多芬或舒伯特的作品,家人都會第一時間為他購齊。孟德爾頌也因此對這些作品抱持著未太過誇張神話的態度。他跟常往返他家中的大師歌德一樣,對這些前衛作品半信半疑,還不太能肯定這些作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但身為藝術家的他,多少也感受到這些作品的開創性和實驗性,以及新奇的創意。也因此,對於這些當代作品,尤其是貝多芬的後期大作,他只接受了部份,未全然受其洗禮,這也反映在他六首弦樂四重奏的創作中。他個人認為弦樂四重奏是一種朋友共同作樂享受的音樂型式,這點充份反映在這套作品中,不像貝多芬的四重奏,尤其是後期四重奏,因為他失聰而無法參與演奏,而被寫成置於廟堂之上的崇高藝術作品。也因此孟德爾頌的弦樂四重奏,是音樂史上同類作品中,最能提供合奏者樂趣的創作之一。

弦樂四重奏的樂器組合通常是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及一把大提琴,另外也有作曲家是採用大、中、小提琴各一把,再加上一把低音提琴的組合,但數量並不多。許多資深樂迷都公認,弦樂四重奏是最「清純」的一種樂曲形式。這是因為我們可以將弦樂四重奏視為提把「弦樂合奏」的樂器數目,刪減到四剩四件,而每一件樂器分別擔任一個聲部。由此一「群體」的觀念來看弦樂四重奏,則它是非常「精簡」的。另外弦樂四重奏所用的四件樂器都是提琴家族的成員,它們之間有著相同的特質,所以整體音色的表現最為「純粹美麗」。

正因為弦樂四重奏是如此「精純」的音樂方式,如果想要完美地演奏弦樂四重奏曲目,那麼四位演奏家之間的協調合作就變得非常重要,換句話說,這四個人的「默契」良好與否,以及是否具有團隊精神,往往就成了演出是否成功的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演奏弦樂四重奏樂曲的,多半是專業的四重奏團體,而很少是由四位獨奏家臨時湊合來演奏的原因了。






關於包瑞里斯弦樂四重奏 / Borealis String Quartet
 
包瑞里斯弦樂四重奏(Borealis String Quartet),2000年秋天創團於加拿大溫哥華(Vancouver);每年超過八十場的演出,近年來其演出足跡遍及北美。被樂評家評論為"熱情有生氣的表演與精緻優美的音樂詮釋",其演出已被CBC加拿大國家廣播電台在全加拿大頻繁的播放,並獲得廣大聽眾的好評。加拿大蒙特婁(Montreal)發行量最大的報紙《The Gazatte》將包瑞里斯弦樂四重奏的音樂會列為年度不可不聽的音樂會,並於2006年榮登加拿大最具權威的古典音樂雜誌《OPUS》封面。目前包瑞里斯弦樂四重奏已是北美許多音樂節之常客,其中包括 Vancouver Chamber Music Festival, Festival of the Sound in Ontario, the Montreal Chamber Music Festival, The Indian River Festival in PEI, 還有 The Baies des Chaleurs Festival in New Brunswick,今年(2008)夏天他們亦受邀在 Elora Festival, Festival Vancouver, The Mendocino Music Festival in California以及 The Ottawa Chamber Music Festival演出。

此外,「包瑞里斯弦樂四重奏」更獲得世界著名的「艾默生弦樂四重奏」 (Emerson String Quartet)的賞識,並邀請其參與 Emerson Quartet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Workshop ;除此之外,「包瑞里斯弦樂四重奏」也積極與其他傑出演奏家合作,如與「東京弦樂四重奏」(Tokyo String Quartet)大提琴家Sadao Harada合作舒伯特 (F. Schubert) 的弦樂五重奏、「聖羅倫斯弦樂四重奏」 (St. Lawrence String Quartet) 合作孟德爾頌 (F. Mendelssohn) 的弦樂八重奏、豎笛家James Campbell合作莫札特 (W.A Mozart) 的豎笛五重奏,其他包括豎琴家Judy Loman、中提琴家Steven Dann、大提琴家Yegor Dyachkov、與鋼琴家Robert Silverman等,不計其數。



Patricia Shih, 第一小提琴

Patricia Shih, 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父母皆來自台灣。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十四歲時被小提琴傳奇大師~Josef Gingold收為門徒,Mr. Gingold曾讚賞“Patricia 是我教過的學生裡,最有天分的學生之一,她完美的技巧和與生俱來的音樂性,對於各種不同音樂風格的獨特詮釋,都是無與倫比的!“

Patricia曾贏得加拿大CIBC國家音樂大賽的首獎(CIBC 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接著又贏得了美國西雅圖青年藝術家大賽(Seattle Young Artists Competition )。之後連續三年,Paticia在四千人參加比賽的加拿大音樂大獎賽(Canadian Music Competition )中獲得了最高榮譽。十五歲的時候,她接著在波蘭的國際維尼奧夫斯基大賽(International Wieniawski Competition in Poland )中獲得了特別獎,同年並在卡內基廳首度登台演奏了維尼亞夫斯基的第一號協奏曲受到高度的讚揚。到了1992年,她成為維也納的克萊斯勒國際大賽(International Kreisler Competition in Vienna )中的得獎者,然後在薩爾茲堡獲頒莫札特國際夏季學院獎(International Sommerakademie Mozarteum prize in Salzburg )。同時她在加拿大也獲得了著名的 SV Iva Gelber基金會獎(Sv Iva Gelber Foundation Award),這是頒給三十歲以下的傑出加拿大音樂家。

最偉大的室內音樂演奏家之一的羅斯提斯拉夫.杜賓斯基(Rostislav ubinsky ),包羅定弦樂四重奏(Borodin Quartet )第一個首席(1946年到1975年),以及包羅定三重奏(Borodin Trio )的創辦者,讓她有機會開始了重要的演奏會生涯。在他的幫助之下,她持續著享有殊榮的成功巡迴演出,在北美、墨西哥、歐洲與亞洲進行獨奏,而且也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大交響樂團一起表演,例如皇家愛樂交響樂團(Royal Philharmonic)、哈雷管弦樂團(Halle Orchestra )、Orchestre Bretagne、多倫多交響樂團(Toronto Symphony )、

墨西哥州交響樂團(State of Mexico Symphony Orchestra )、新加坡交響樂團(Singapore Symphony )以及波蘭國家廣播交響樂團(Polish National Radio Orchestra )。



Yuel Yawney, 第二小提琴

“自信、柔和的語調以及謙虛的藝術表演”而受到讚美的小提琴手Yuel Yawney,在加拿大、美國與捷克共和國廣泛的演出,他也和Joseph Suk在捷克的布拉格學院(Prague Academy)完成了他的進階訓練。時常以獨奏者與室內音樂家的身份演出,他曾經在K n e i s e l H a l l 室內音樂節( K n e i s e l H a l l C h a m b e r M u s i c F e s t ival)、班夫夏季藝術節(Banff Summer Festival)、斯科細亞音樂節(Scotia Festival)中演出。

他在北美的學習包括在佛羅里達博卡拉頓的Harid音樂學校(Harid Conservatory in Boca Raton)以及德州休士頓的萊斯大學中的謝培德音樂學院中(Shepherd School of Music at Rice University in Houston, Texas)學習。



Nikita Poagrebnoy, 中提琴

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在前往北美前以最高榮譽畢業於世界知名音樂學府,聖彼得堡音樂院。在某個演出機會中受到美國Longy School of Music當時的院長同時也是知名鋼琴家Victor Rosenbaum賞識,主動邀請並給予全額獎學金讓Nikita前往美國深造。

Nikita是義大利Valentino Bucchi 國際大賽的得主,在此之後他同時以獨奏家與室內樂演奏家的身份在歐洲與美洲演出。他也受邀至各大音樂節其中包含,the International Musical Arts Institute in Fryeburg, Maine, and the Colorado Music Festival 等......。

中提琴家Nikita的演出也在北美透過電台與電視被廣泛地播放。



陳世霖, 大提琴

陳世霖,台灣屏東縣人。九歲起接觸大提琴,曾師事林照程、許昱仁、馬諾欽(Sergei Mnojine)等教授。曾授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於2004年赴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 與克里夫蘭弦樂四重奏(Cleveland Quartet) 大提琴家Paul Katz習琴至今;除此之外也曾接受過馬友友、Walter Nathas、 Nathaniel Rosen、 Klara Belkin、 Donald Weilerstein等大師指導。

其美國指導教授Mr. Katz曾讚譽:“極富天分的一位大提琴家,陳世霖天生對音樂的敏感度和想像力,使他的演奏充滿熱情與張力,令人振奮!”。

陳世霖於1997年獲沛思十大傑出青年室內樂獎項、2000及2001連續兩年贏得關渡音樂節協奏曲及獨奏之獎項、2002年愚韻管弦樂團協奏曲比賽得主。2001年,被行政院文建會選為音樂種子培訓人才,從這一時期起,陳世霖除了獨奏外也開始致力於重奏的練習及演出。

2006年六月受Paul Katz推薦,陳世霖前往加拿大參加包瑞里斯弦樂四重奏的大提琴甄選,期間在當地的音樂會中受到團員及聽眾的喜愛而獲錄取,也成為該團創團以來唯一來自亞洲的音樂家。














       






https://sounettre.pixnet.net/blog
目前有點事忙,有事找咖啡香,煩請到痞客邦留言給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