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卻不認為是外在的因素造成此曲之失敗,而將過錯歸於自己作曲才能的缺乏。就這樣,懷著對失敗的恐懼和對自己能力的懷疑,使他整整三年無法從事正常的創作;就連大文豪托爾斯泰(Count Leo Tolstoi)的勸慰,也無法治療他的沮喪︰『年輕人啊!你以為我的一生都非常的順利嗎?你以為我從來沒有任何煩惱、從來不曾躊躇不前、也不曾喪失自信嗎?你有沒有認真想過,所謂信念就是種強勁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不免有一時的困難,不過,這就是所謂的人生。抬起頭來吧,勇敢地朝向你既定的目標邁進吧!』『我〔當時〕就像一個受中風重擊的人,已好久不知如何使喚我的頭腦和雙手……』 這是拉赫曼尼諾夫在遭遇《第一號d小調交響曲》的嚴重失敗挫折後對當時情境的追憶。事實上,在1897年後的三年,他甚至無法從那已被撕扯成碎片的心靈中擠出半個音符。長久處於精神上的崩潰狀態,使得拉赫曼尼諾夫的親戚開始四處奔走求助,希望有人能挽救他被重擊而破碎的心靈。最後,他們找到著名的心理學家尼可萊.達爾博士(Dr. Nikolai Dahl)。
根據拉赫曼尼諾夫本人的回憶︰『我的親戚們告訴達爾博士務必不惜一切代價治癒我,直到我能再度動筆作曲為止。達爾便問他們需要哪一種形式的作品?他們告訴他,是一首鋼琴協奏曲;這是因為先前我曾答應倫敦那兒的人(指的是倫敦皇家愛樂協會 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 )要給他們一首鋼琴協奏曲,但由於心力交瘁無法完成。結果是,日復一日我在半睡眠的情況下躺在達爾博士研究室的躺椅上,反覆不停地聽著催眠的處方︰"你將開始寫作《協奏曲》……你將工作得非常順利……這將是一首完美的作品……" 語句都是相同而不間斷的。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這樣的治療卻真的幫助了我。在夏天開頭(1900)我已可以作曲;樂念 (musical ideas) 和素材大批大批地湧現在我腦際,多得超過一首協奏曲所需(這或許可以解釋其後的第二及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間的相似性)。到秋天時我已完成了行板(Andante,為第二樂章,後改為Adagio sostenuto)和終曲(Finale,第三樂章)兩樂章……』這大概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心理治療與音樂的結合了!
1909年,同是畢克林的一幅畫『死之島(The Isle of the Dead)』燃起了他創作同名曲的念頭。 視覺的衝擊在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中佔了相當重要的一部份;例如1893年的《描畫幻想曲 (Fantaisie-tableaux)》及分別在1911、1917年創作的三首鋼琴曲︰《描畫練習曲(Etuds-tableaux)》。這幅引起拉赫曼尼諾夫作曲動機的畫『死之島』是怎麼樣的一幅畫呢?
儘管如此,熱愛作曲的本能驅使著他,在這段四處旅行演奏期間仍抽空作曲。 重要的作品包括1926年《第四號g小調鋼琴協奏曲》及《三首俄羅斯歌曲(Three Russian Songs) 》、1931年《柯雷利(Corelli) 主題變奏曲》及1934年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其中《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在效果上等於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只是僅有單樂章而已(拉赫曼尼諾夫共有四首編號的鋼琴協奏曲)。他為了專心作這首曲子,在1934春縮短了本已計畫好的旅行演奏來專心作曲。7月3在魯森湖 (Lake Lucerne) 畔的別墅開始作曲,在僅一個月後的8月24日就完成了這首作品。同年10月4攜帶著完成的總譜來到紐約,在8天之內總譜完成印製工作,並於費城音樂學院試演︰由拉赫曼尼諾夫本人任鋼琴獨奏,史托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擔綱指揮;首演在同年11月7日舉行。在接下來的半年中,紐約、英國曼徹斯特、倫敦相繼舉行了演出;速度之快,是史上罕見的。
這首受人們喜愛的程度不下於《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曲子,是根據帕格尼尼著名的《小提琴隨想曲(Caprice for Solo Violin)》第24首(a小調)之主題作不斷的變奏而來的。樂曲一開始即由弦樂部和鋼琴點出帕格尼尼主題部份,隨後反行、逆轉、加強、削弱地加以各種變奏。全曲在一種狂熱、神經質的氣氛下進行(當然少不掉拉赫曼尼諾夫特有的夢境),最後在『神怒之日』主題的強奏中結束。
這首《交響舞詩》分為三個樂章,由它的標題來看,此曲原意是為芭蕾而寫的舞曲;但事實上曲中題材的豐富、緊密結合的音響效果,足可稱之為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是『不甚快板 (Non allegro)』;弦樂首先帶進進行曲的節奏,再由木管提示出主題的下行音形。隨後樂團氣勢盛大而莊嚴地強奏,定音鼓節奏聲中,主題不斷浩浩蕩蕩開始了變奏發展。這是一首玄疑氣氛中帶有神秘儀式狂熱的進行曲風樂章。在樂章中段樂聲漸歇,由木管伴奏,濃郁的薩克斯風音色緩緩吟唱出典型拉赫曼尼諾夫式感傷而優美的旋律。這個俄羅斯風味的主題經木管呈示後,由弦樂(還有鋼琴)華美地接過總奏。在一段靜謐後,漸進的上行樂音再度將樂曲帶入狂熱的進行曲風;最後全樂章在轉趨甜美安靜的尾奏中結束。第二樂章『稍快行板︰圓舞曲節奏 (Andante con moto : Tempo di Valse)』,先由小號以半音宣示開場,由弦樂時起時落的撥弦點出三拍子華爾茲節奏。這是一首唐突、怪異、諧謔的圓舞曲 (好似在夢境中的不真實)。第三樂章『甚緩板─活潑快板 (Lento assai - Allegro vivace)』在轟然巨響中揭開序幕。樂曲借用了拉赫曼尼諾夫《第一號交響曲》中的主題。樂曲中段 (約5分鐘處) 弦樂低沉的進入,巴松管暗啞地暗示死神的到臨。在此樂章中,縈繞拉赫曼尼諾夫一生的兩個音響──鐘聲和『神怒之日』旋律──皆交替出現。『神怒之日』首先由小號提示──這是死亡的另一表徵,代表了即將到臨的末日審判。全曲即在最末不斷交織著《第一號交響曲》主題及『神怒之日』下,倏然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