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上海外滩150年的变迁

      欧战纪念碑坐落于延安东路,与外滩的气象信号台并排耸立在黄浦江边,是当时外滩规模最大的纪念碑。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及西人社会各界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上海出发的阵亡将士而立,以巨大的花岗石为基础和基座,碑基上为双翅高展的胜利女神铜像,两边各有一代表和平的小天使。在铜像的四周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向同盟国宣战各国的国徽或国旗,在碑基上镌刻了所有从上海出发而在欧战中阵亡者的名字。


      纪念碑落成仪式

      1924年2月16日,欧战纪念碑落成。当时的英国驻上海总领事法磊斯主持了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他在致词中说:“当我们的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当欧洲正处于战火之际,我们许多远离祖国,远离战争的侨民,以义不容辞地为保卫祖国而本赴欧洲,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我们在上海建造欧战纪念碑,歌颂和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这比任何以经济形式的补偿更显其珍贵。”一经建成,这座纪念碑就备受瞩目,有“上海第一碑”的美誉,时常又被称作“和平女神像”。


      换个角度的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驻租界后,为了破坏中国与英、美等国建立的反法西斯同盟,消除英、美等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开始拆除上海所有由英、美人建立的城市雕塑,包括这一雕塑在内的众多雕塑建筑尽毁其间……


      早期的外滩纪念碑,比较出名的是建于1898年11月20日,北京路口的Iltis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沉没于黄海的德国炮舰Iltis号设竖立的。可惜的是,在1918年12月3日的凌晨,纪念碑被法国士兵及平民推倒,时值德国于一战战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协约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然,这是在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战斗者的血肉之驱才换来的结果。战争结束后,以雕塑艺术为文化传统的英、美、法等众多国家,在大城小镇广泛地修起了各种大小不同、造型有异的纪念碑和有关的雕塑,以纪念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不少纪念碑还刻上了他们的英名,以为永垂不朽。这股立碑、塑像的纪念之风,同样也在上海租界吹起。一战中,不少外侨应战争之需离开上海,远赴欧洲战场。他们中有一些人就战死疆场,不能再重返黄浦滩。毕竟上海毕是远离战火的世外桃源,所以实际上在大战尚在进行时就已有要纪念战死者之声。

      1917年,上海总会向工部局发出提议,希望能以纪念碑来纪念上海英、法、俄、意等国侨民赴欧从戎的阵亡者,并提出这一纪念碑的位置可设在爱多亚路外潍、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接壤处。工部局很快通过这个提议,只是涉及法租界,须得到他们的同意和配合。为此,由上海总会通过法国总会,向公董局征求意见。公董局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还认为选择的位置很是妥当。

      然而这一工作却没有立即进行。大战结束后,租界专门成立了一个战事纪念委员会。至1920年,委员会始正式决定在以前所议位置建碑,并成立了纪念碑委员会,开始实际操作。关于纪念碑的形式,曾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建成实用性的建筑物,如里面可以辟作商品陈列室。一种是建成单纯的形象辉煌的纪念碑。主张后者的自然是多数。于是采用后者建议。

      纪念碑的设计图案颇费推敲,委员会采取了公开征集的办法,悬赏的奖金最高达750两银子。最后中标的方案是:下部为竖直的高大石碑,上部缀黑色和平女神铜像,以求“永久之和平。”这个方案据说是来自于思九行洋行。

      1923年,欧战纪念碑(The Shanghai War Memorial,The Cenotaph)的地坪、碑身及周围的环境都已建好,但和平女神的青铜像是向国外定购铸造的,直到1924年初才始运抵上海。经紧急装配后,两租界定于2月16日举行揭幕典礼。

      当日的典礼盛况空前,近万人涌向外滩,从公馆马路口到广东路口为之堵塞。在典礼现场,碑座前整齐地排列着参战各国驻沪的陆海军士兵、万国商团团员、租界巡捕、救火队员,还有观礼的学生、童子军代表等。碑座两侧分列是万国商团的军乐队和法乐队。参加典礼的有各国驻沪领事,以及中国方面的淞沪护军使何丰林、警察厅厅长、外交交涉员、海关监督和上海县县知事等。

      中午揭幕典礼开始,先由纪念碑委员会委员长庇亚逊爵士和驻沪领袖领事意大利领事致简短的开幕辞,然后由庇亚逊前导意大利领事向前,除下覆盖在碑上的幕布。整个纪念碑便在大众的注视下露出了全貌。

      纪念碑的碑身面上,镌刻着纪念文字和在一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的姓名,两旁装饰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碑座背面,“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大字,赫然而书。碑顶的上方,就是巍然而立的和平女神像了。只见女像双翼高展,脚下两孺子分居两侧,怡然牵裙,在黄浦江边勾画出了一个庄严而生动的空中轮廓,为圆弧形的外滩建筑带增添了一道别致的新风景。

      纪念碑的幕布除下时,现场欢声雷动。万国商团军乐队先奏乐,继而牧师为阵亡者祷告,此时黄浦江上的外舰齐鸣礼炮。接着,法乐队奏乐,由意领事向碑基敬送花圈,随后各国领事、陆海军、工部局、公董局的代表继之。英国领事法磊斯在致词中说到,“当我们的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当欧洲正处于战火之际,我们许多远离祖国,远离战争的侨民,以义不容辞地为保卫祖国而本赴欧洲,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我们在上海建造欧战纪念碑,歌颂和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这比任何以经济形式的补偿更显其珍贵。”包括工部局和公董局总董此后分别演说,典礼全部结束。

      然而和平的日子实则有限,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军进入租界,作为敌国标志性的建筑物,包括外滩的赫德与巴夏礼铜像(1943年2月16日)以及欧战纪念碑都被野蛮地拆除,纪念碑两侧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被毁掉,至于碑面的文字则被全部磨去,这是上海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

      1945年8月,战争结束之时,拆下后尚保留着的女神像被归还给了英国领事馆,事实上,此时的公共租界已不存在,上海的英国人时代已经结束,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恢复欧战纪念碑,已难以考虑和实施。

      最后提及的是,在1993年外滩的大规模市政建设中,竟然于延安东路发现了纪念碑的花岗石阶梯遗迹,叫人唏嘘不已。


      刚刚开埠的外滩,曾矗立着一尊“和平女神”雕像:她的背上高高展开一对翅膀,神情恬静安详。不久后的将来,和平女神有望重返黄浦江畔。不过,根据设计,她可能被易地复原在“东外滩”。昨天闭幕的“第六届亚洲与太平洋建筑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代表课题组披露了“东外滩”概念设计方案。今后,东外滩的具体规划,将在这个设计理念中进行。

  “和平女神雕像这一和平和美好的象征,是进入上海水上门户最理想的标志物!”常青教授向大会展示了东外滩设计构想:沿着这条长达15.5公里的都市生态江岸线,将形成由江边向里递进的4条景观带:滨江亲水游览带:主要是亲水平台、步道、栈桥和游船码头;工业文明博览和森林带:将旧厂房精心保留为一个个标志性纪念建筑,同时又具有实用的功能;都市综合带:包括科技研发、公寓式办公、假日酒店公寓等组成的都市界面建筑群;知识社区生活带:由大学城中央社区东面中高档住宅区组成。

  常教授的东外滩蓝图中,黄浦江边将矗立起一座“森林”:延续现有的共青森林公园,在杨树浦路临江一侧(包括复兴岛在内)及秦皇岛路以东之间,开辟长达12公里的绿化带———杨浦森林,区域总面积达8.25平方公里,绿化面积约6.5平方公里。

  “加拿大温哥华有一个著名的斯坦利森林,它为温哥华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冠起到关键作用。”常教授介绍说:斯坦利森林的面积,仅是未来“杨浦森林”的一半。

  记者获悉:东外滩工程将由杨浦区政府实施,常教授的这一概念设计方案还将被进一步细化。

  欧战纪念碑,又名和平女神像。坐落于今延安东路外滩。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外国侨民回国参战的死难者而建。纪念碑位于英、法租界交界处,由(英商)马海洋行(Messrs.Spence,Robinson&Partners)的J.E.March负责设计,费用由工部局、公董局各承担一半,于1924年2月16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纪念碑呈长方形盒状建筑物,整个纪念碑底座由钢筋混凝土砌成,中间为空心,墙面贴有花岗岩,碑面刊有遇难者姓名,两旁有铜做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碑顶立一青铜制和平女神,手抚一孺子。后被入侵日军拆毁。


欧战记念碑





1924-1937 欧战纪念碑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但愿爱我的人与我爱的人都永远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