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梦想,在书声中绽放——汶川地震一周年四川省教育灾后重建纪实

日前,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学生在课余排练六一儿童节联欢的节目。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本报记者 柯进 张晨 李益众
2008年5月12日,天塌地陷,山河破碎。面对巨大灾难,灾区人民从家园倾颓、骨肉分离的剧痛中奇迹般地站起。曾经挂在灾区师生们脸庞的泪水,被轻轻拭去。
生活在继续,教育的梦想仍然在书声中绽放!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十分关注灾区中小学安全复课的问题,多次作出批示。这成为灾区学校复课最有力的推动。
教育部各级领导多次到灾区协调解决一些突出问题。
四川省委召开的九届全会,把9月1日全面复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
震后短短3个半月,400万张课桌重新稳稳当当屹立在废墟上。
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却令人温暖:
——5月13日,地震第二天,重灾区都江堰向峨乡海虹小学率先复课。
——6月12日,四川重灾县(市、区)已有超过73%的灾区学校恢复上课。
——8月12日,四川重灾县(市、区)已有93%的灾区学校恢复上课。
——9月1日,100%的灾区学校恢复上课。
——9月1日至2009年年底,四川正全力以赴推进学校恢复重建,确保今年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
……
在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面前,灾区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数百万学生满怀希望奋勇前行。
相互搀扶,才能渡过难关。灾后许多学校走到一起,汇聚起无微不至的爱,悉心呵护着劫后余生的孩子们
一年过去,当时处在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北川县香泉乡,黄江中学就静静地安置在那里。现在,它是方圆30里山村的教育重镇。2008年6月21日,通口镇初中、通口小学、黄江中学和双潭小学4校,在黄江中学的板房区,临时组建成了一艘“教育航母”:学生由原来的290人,增至984人;教师由24人,增至86人。
对于震后破败的黄江中学而言,这可不是什么简单事。因为,学校得为突然多出的这700多人安排住宿。
合校当天,山东援建的板房到位。为了使孩子们能尽快住进板房,校长何世川带着老师们,冒着急雨,大家一直干到很晚,迅速平整后山上的土地。
当晚,近千名学生走出闷热的帐篷,住进相对舒适的板房。
“大灾大难面前,个人是渺小的,和竹筏过江一样,只有相互搀扶,才能渡过难关。”
42岁的何世川眼窝深陷,黒瘦黑瘦的脸,与两鬓的斑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地道的羌族汉子,地震后,几乎没睡过几夜安稳觉。山东援建队来了,他每天得张罗着老师们给远方来的建设者做饭;工地上的建材送到了,无论什么时间到的,他得吆喝几个壮实点儿的老师,帮着装卸。
虽然板房教室条件比较差,但是这些十里八乡来的老师,还是把学校打理得像模像样。学校校牌旁的一整块墙上,老师们制作了一块巨大的“学校日志”。上面,记录着每个班应到学生人数、实到人数,以及各班清洁、纪律的评分结果。每天,日志更新一次。课间十分钟,年轻的教师带着孩子们,在学校后山上“躲猫猫”。
黄江中学的孩子们经常会唱一首《想念您,亲爱的老师》。每次听到这首歌,34岁的母志文老师总忍不住要流泪。他说,他经常忏悔,忏悔当初为什么没阻止妻子再晚一个月调到北川县城。
地震发生两周前,母志文的妻子从通口镇卫生院调到了北川县医院。地震前的那个周末,妻子还带着他和1岁多的儿子,专程去北川县城看房子。
但是,母志文带着儿子回通口后,妻子再也没有回来,永远地留在了北川那片陌生的土地之下。而那个再也无法完成的家庭梦想,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记者去的那天,母志文穿了件洁白的衬衣,上面有几条很浅很浅的金丝暗纹。那是地震前一周,妻子在北川县城给他买的。母志文望着书桌前的那盆开得正盛的杜鹃花,压低声音说,时间或许会冲淡一切。
一年即将过去,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师生,早已水乳相融,难以分开。但是,不久以后,这里注定还将有一次感伤的离别。今年9月,通口小学将要搬回它自己的老家——通口镇。而其他3所学校将组建成北川第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继续留在这里。
为了保证秋季正常开学,四川省主要采取5种形式推进复课,一是安置性复课,二是调节性复课,三是异地异校复课,四是临时插班复课,五是对原有校舍进行鉴定后在原校复课。
那些仍然保留着独立建制的学校,将重新返回原籍。震后,伤痕累累的东汽中学,搬了两次家。8月1日,东汽中学将注定还要搬一次家,目的地是德阳市区,不是汉旺——由海军援建的新东汽中学将在德阳市区全面竣工。如今,紫岩山下那个沉积了太多感伤的老校园,和原东汽厂区一起,成了一个供人凭吊、缅怀的纪念之所。面对来往如织的行人,善良的当地人,在汉旺镇原东汽厂区门口悄悄竖起了这样一块牌子:“请放轻你的脚步,放低你的声音,给逝者以安宁。”
回家,是心灵的归依,像燕子回巢,不可阻挡。毕竟,它们是行者,不是过客。因为,根埋在土里,叶始终向上生长。
今年秋季,新东汽中学招生量将大幅增加:新高一500人,新初一200人。这个数字,差不多快追平地震前整个学校的在校生人数。
这一年,坚守,已经成为众多师生心灵的岁月标记。
师生们提得最多的,还是学校里的那个始终没有撤走的“心灵花园”。而灾区需要更多类似的能让他们心暖的地方。
在彭州市通济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几个孩子正在那里跳皮筋。两人一组,谁输了,罚谁唱歌。
没多久,小男孩冬冬所在的组输了。人群中一阵欢呼。冬冬和同组的一个小女孩唱起了那首《同一首歌》——
星光洒满了所有的童年/风雨走遍了世界的角落/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