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2009]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







生於1770年的貝多芬居處古典主義時期,但是未久歐洲便興起一陣推翻權貴追求自由平等的浪潮,這股浪潮始於法國巴士底監獄的革命(1789年),並在拿破崙時期推至極致,這樣的新思潮在音樂史上便自然地對古典主義興起反動。然所謂的古典主義係指擁有均整的架構,音樂的素材及樂念以此架構為依歸。但是隨著歐洲革命所帶動的浪漫思潮卻是主張先有豐富的情感,並且打破形式的桎梏,把創作者的情緒毫無限制地奔放宣洩於樂曲中。古典與浪漫其實是相反極端的兩種產物,但是居處在時代交替尷尬期的貝多芬,卻巧妙地平衡兩者,這也是他的音樂之所以間有古典、浪漫影子,足以傲視其他作曲家作品的原因。貝多芬把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做了大幅度的革新,並適度節制熱過頭的浪漫風(浮誇、濫情等),毅然成為浪漫主義思潮的先驅,我們不妨將它稱之為貝多芬式的浪漫主義。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是貝多芬最崇高的藝術表現,也是他最後的交響曲作品,這首樂曲在標題上寫著「以席勒的快樂頌為終曲合唱的交響曲」,所以中心思想是凝聚在最後樂章的「快樂頌」。這是使用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及混聲大合唱與樂團合演的樂章。

第一段:序奏,三四拍子的急板
第二段:D大調,四四拍子的甚快板
第三段:六八拍子進行曲風活潑的快板
第四段:三二拍子莊嚴的行板
第五段:三二拍子虔敬的慢板
第六段:拍子激烈的快板

最後管絃樂和合唱團組成兩股巨大的洪流,匯成一片音響的聲海,在極其豪邁壯大的樂音中結束。

第九交響曲又名(合唱交響曲),是一部雄壯獨步古今的樂曲,是貝多芬最崇高的藝術表現。寫這首曲子時,貝多芬兩耳已全聾,他在此曲中,把途唱和混聲大合唱融入交響曲內,這是音樂史上的創舉。此曲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那首演,貝多芬在舞臺上監督演奏的進行,當全曲演奏完畢,全場聽眾高聲歡呼報以熱烈的掌聲,他卻全然不知,仍低著頭看譜,打著拍子,一位女歌手拉他的衣袖,他才轉身看到這種感人的場面,就含淚鞠躬,向聽眾們答禮。後人就將這首曲子冠上另一個名稱叫做「無聲的交響曲」。





最近古典版好向響起的一陣的貝交熱潮,阿香也來趕一下流行,奉上阿巴多指揮的版本,這可也是我相當喜愛的一個版本喔,發一曲來玩玩,全輯嘛......不要了吧......








       






最后编辑聞到咖啡香 最后编辑于 2009-05-03 10:51:41

https://sounettre.pixnet.net/blog
目前有點事忙,有事找咖啡香,煩請到痞客邦留言給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