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自认败走麦城的五次战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毛泽东无疑是最大赢家。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毛泽东并非“全胜”,他自己也否认“战无不胜”的颂词,说自己多次败走麦城。长沙战役:火牛阵失败 1930年夏天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命令各路红军进攻中心城市。在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抵达长沙前,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已进行了第一次长沙战役,那次战役一度从国民党军队手中夺下长沙,但很快又被夺回去,而且红军损失惨重。现在要第二次攻打长沙,更非易事。
两人1930年8月24日下达了红军分三路向长沙推进的命令。进抵长沙近郊后,红军从情报中获悉,长沙国民党守军有六个师一个旅,共31个团,又有坚固的工事,与红军相比,占明显优势。
毛泽东本想诱使守军离开工事,再行攻击,但是没有成功。他遂于9月1日晚发出第二天发动总攻的命令。总攻战斗异常激烈,红军甚至采用了古老的“火牛阵”,驱赶牛群来冲破守军设下的电网障碍,没有奏效。红军多次冲击,损兵折将,都未能突破防线。
此时,长沙附近的国民党援兵已到达湘潭一带,红军只好撤退。
【点评】
长沙战役是红一方面军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滕代远的指挥下,乘长沙地区国民党军兵力较弱,3天打4仗,追击近50公里,经过伏击战、追击战、阵地攻坚战,以8000人枪打垮3万人枪且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夺占省城,这对于年轻的红军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战役胜利,“这在军事史上是不多的”。
然而,战役的胜利并不能掩盖战略指导的错误。在客观上,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在某种程度上又助长了立三路线错误的发展。在这一方面的影响作用,同样不能否认。
正如1931年3月8日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决议所指出的:“三军团第一次进攻长沙在整个政治战线上是执行立三路线,但三军团所以能够占领长沙,在政治意义上获得这样大的胜利,是因为三军团前委正确地估量了长沙本地的敌我力量的对比,是三军团的英勇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