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四大家族及国民党高官财产秘辛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关于国民政府高级官员的私人财产情况,社会上便众议论纷纷,论者多谓其有,而且估计其数量较为庞大,但却没有真凭实据。 1939年10月17日,日本特工机关就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在上海外国银行存款情况,写了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名为《登集团特报丙第一号——政府要人上海外国银行预金(存款)调查表》,现摘引于下:

1942年,宋氏兄弟及其夫人在美国华盛顿共度圣诞节时留影
左起:宋子安与夫人吴其英、宋子良夫人席曼英、宋子文与夫人张乐怡、宋子良
蒋介石 6639万元(按当时法币与美元的兑换价,约合809万美元。下同);
宋美龄 3094万元(377万美元)
宋子文 5230万元(637万美元)
孔祥熙 5214万元(635万美元)
宋霭龄 1200万元(146万美元)
陈立夫 2400万元(292万美元)
宋子良 550万元(67万美元)
张静江 3750万元(457万美元)
孙 科 2832万元(345万美元)
张 群 2750万元(335万美元)
何应钦 2600万元(317万美元)
阎锡山 2800万元(341万美元)
何 键 2000万元(244万美元)
陈济棠 6550万元(798万美元)
这些存款均存在当时在上海开业的外国银行,如花旗、麦加利、大通、友邦、运通、启丰、荷兰银行等。
列入上项名单的人员,有些是位居国民党政府最上层的统治人物,如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等;有些是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军政官员,如何应钦、张群、孙科等;有些是在任或下野的地方实力派,如阎锡山、何键、陈济棠等;有些是以裙带关系而享有特权之上层人物,如宋美龄、宋霭龄、宋子良等。
如果该报告的调查数字真实可靠,我们则可得出如下分析:
第一,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确有大量私人财产,仅在上海外国银行的存款就有相当数量。以调查当年的1939年为例,中国国内银行存款总额为605900万元(不包括沦陷区),政府预算收入为74000万元,外汇储备为25000万美元。上述18人的存款总额为56785万元(6918万美元),约相当于国内存款总额的9%,相当于政府预算收入的77%,相当于外汇储备的28%。用“富可敌国”形容恐不为过。
第二,过去一般认为,在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中,宋、孔有大量私人财产,而蒋与陈氏兄弟的私人财产则未必很多。但据该调查,不仅陈立夫有不少存款,蒋介石的存款数更是位居榜首。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的存款总数为9733万元(1186万美元),约占当年国内存款总额的1.6%,政府预算收入的13%,外汇储备的4.7%,高居于上述国民党政府官员私人存款额之首。
蒋、宋、孔、陈四家合计存款总数为23777万元(2896万美元),约占当年国内存款总额的3.9%,政府预算收入的32%,外汇储备的12%。他们不仅控制着国民党的军政大权,在财产上也空前绝后,“四大家族”之说,实非捕风捉影。
根据1933年9月23日公布的《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特任官(部长及其以上官员)每月薪金为800银元,因此,即便是存款最少的宋子良的存款数,也相当于一个特任级官员573年的薪金。如此巨额的存款,只能是从非薪金收入渠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