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0080527]Windows Vista 手册(PDF)

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节中之节”,它与春节并称我国的两大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话说:“除夕的火,元宵的灯。”元宵燃灯之习俗流传至今内容已变得丰富多彩。最初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早已被淘汰,而二千余载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灯彩文化,令万众欢欣,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圣灯,把年复一年的新春佳节欢乐场景推向最浓烈的高潮。


元宵灯节始于汉秦汉以前的灯是静止的,较少装饰,且多为单个。历史上最早过灯节,是嬴政称帝次年下月十五日举行的燃灯祭祀“地神”活动。从此有了正月十五日燃灯的习俗。元宵节,因其活动在一年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叫“上元节”纯属道家之称。因节日主要活动是夜晚燃灯,又称“灯节”或“灯夕”。

隋代灯树已出现隋初,大乱初定,人们心情愉悦,元宵之夜灯火辉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当时,杨广任扬州总管,每逢元宵佳节,总管府内张灯结彩,彻夜通明。杨广当上炀帝,在元宵节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杨广诗曰:“天上转,梵语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玻璃台。”写出了元宵燃灯活动中,在通衢大道建起高大的灯树的隆重热烈场面。诗中提及的“灯树”,是一种形似大树的巨型灯彩棚架,分枝矗立,上置灯盏,皇帝臣僚登楼观灯。之后,炀帝先后三下扬州,而且皆为元宵良辰,其船队数十艘成串,高挂彩灯千盏,河中漂着浮灯,河上燃灯数百,水面霞光回旋,空中成了飞霞的河,河水成了映霞的天,真是水天一色,光射彩掩。浮灯随波逐流,变成闪光星带,灯火点点,闪烁荡漾,犹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珍珠。两岸千万盏灯彩照耀川陆,形成一幅比仙境神界还要绮丽壮观的水上灯景。由此可见,隋代民间以及上层社会放灯和观灯的规模是何等庞大与壮观。


盛唐灯样大规模唐开元二年,都城长安实行宵禁,夜鼓一响,便禁止出行。“六街鼓歌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平时“犯夜”必受处罚。唯独每年的元宵节及前后各一日,皇帝正式规定为国定假日。开禁的三天,被称之为“放夜”。开禁的元宵灯节,在朝廷的布置下,曾组织万人的“踏歌”活动。掌灯时分,长安城灯火齐放,灯明若昼。皇城内外常有花灯千百盏,辉罗耀烈空中,寺观街巷,张灯结彩,万民欢腾,通宵达旦,夜游观灯。


到了好声色犬马、喜歌舞升平的唐玄宗,“放灯三夜,城门洞开,准许百姓通宵上街观灯游玩,全城 竞相奔走,熙来攘往,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纵情欢乐,热闹非常”。“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隘通衢”。《影灯记》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设置庭燎。还在宫中的殿庭遍布蜡炬,连绵不绝,照得宫室辉煌如昼。洛阳艺人毛顺特意扎制灯楼二十间,高达150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相击互撞,锵然成韵,响若乐声。“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敦煌莫高窟220窟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描绘“极乐世界”的唐代壁画上,高大的灯楼耸入中间,舞人排列两旁,另有两株灯树分立,彩灯满缀,乐队左右。唐末,心灵手巧的宫女用木雕制成侍女形象的“灯婢”。“宁王宫中,每夜于帐前罗木雕矮婢,饰以彩绘,各执华灯,自昏廷达旦,故曰之为婢灯。”从此,“灯树”、“灯轮”、“灯楼”在元宵灯会上风靡至清代,可谓红火到了极盛。

南宋临安灯市南北延伸四十里,灯光不绝。《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架儿灯、象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巷陌爪扎,欢门挂灯。南至龙山,北至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城内外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挂灯或玉栅,或用罗帛,或用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从南宋起,元宵节除张灯、观灯之外,还增加了猜灯谜、打太平鼓。其中尤以猜灯谜最吸引人,也最迷人。猜谜始于汉代,南宋时把耐人寻味、雅而不俗、奇而不庸的谜语写在纸条上,系在彩灯上,让观灯者琢磨猜测,从中受到浓厚的文化薰陶。后元宵灯节越办越好,越办越大,越办越热闹,越办花样越多,相继增加了跑旱船、踩高跷、鼓吹弦索、社火百戏、马戏杂耍、妆耍大面具、走桥击唱秧歌等一系列娱乐活。闹花灯之说由此而来。


元代仍有传统灯节,游艺、观灯、买灯哄小儿,都是前朝古传闹元宵习俗的延续,闹花灯活动处于低谷,并未湮灭,但此时也不乏灯塔、望灯之类精品灯彩。灯塔白天望去是一座耸入云天、玲珑剔透、万紫千红的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