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有关宋氏三姐妹名字的事实与演绎
按照演绎的版本,1904年,宋爱琳陪父亲去拜访97岁沈毓桂老人。沈毓桂曾任《万国公报》主笔,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当得知宋爱琳的名字后,捋须微笑曰:“爱琳是洋人的名字,我们中国人啊,应该有中国式的名字。”宋耀如颇以为然,请他另起名字。沈云:“女性的名字,当然应该文雅些,不若‘爱’为‘霭’,改‘琳’为‘龄’。‘霭’和‘蔼’两字通用。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有‘望中庭蔼蔼兮’。”从此,“爱琳”改名“霭龄”。大姐名字一改,下面两个妹妹的名字也相应改为“庆龄”和“美龄”了。这种说法看似合理,但是时间上完全对不上号。我们在前面说过,1908年宋氏姐妹的名字还是宋爱林、宋庆林、宋美林,1915年前后三姐妹的名字改为宋爱琳、宋庆琳、宋美琳。但是上述演绎的故事中,沈毓桂老人是在1904年为三姐妹改名的,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沈毓桂在1907年去世时,当时宋氏三姐妹还没有改名。
关于宋氏三姐妹的“琳”字何时改为“龄”,孙中山的外孙女戴成功(1922-1991)另有说法,据她外婆卢慕贞夫人说,以前的确名庆琳,后来经孙中山改为庆龄。虽然戴成功是宋庆龄的亲戚,但是她的说法也令人怀疑,一般来说三姐妹中的老二,不大可能率先改名,进而让大姐、小妹也跟着改名。但是,以孙中山国父的身份,这也不是不可能。1922年陈炯明叛乱,孙中山夫妇脱险之后,孙中山给贤妻题诗,“庆琳”已经成为“庆龄”:

宋庆龄本人对于这个“琳”字也做过解释。196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从北京市民张勉之手中征集到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在日本结婚的誓约书,在鉴定时,专家提出三个疑问:第一,为什么誓约书上所写日期是“1915年10月26日”,而不是史家所知的结婚日期“10月25日”?第二,为什么宋庆龄的签名用的是“琳”,而不是“龄”?第三,为什么宋庆龄没有用印?为此,该馆于8月11日函请宋庆龄副主席鉴定真伪并解答上述疑问,同时寄去誓约书原大照片一张,请予审阅。8月20日宋庆龄副主席通过她的秘书室作了书面答复,抄录如下:
中国历史博物馆:本月十一馆致宋副主席函,并附来孙中山先生和宋副主席在日本结婚时誓约书大照片一张,已收到了。宋副主席说:这份誓约书是真的,系孙中山先生和宋副主席于1915年10月25日在日本东京结婚,由日本名律师和田瑞到东京市政府办登记结婚手续后所签法律上的誓约书。但因日本风俗以双日是好日,故接受律师的建议将25日写为26日。在抗日战争时,存于上海“孙中山故居”的孙中山先生与宋副主席的结婚誓约书二份已为日本军阀掠去,可能这份就是其中的一份。因此,宋副主席现将附来件留为纪念,特嘱函复,并致谢意。宋庆龄副主席住宅秘书室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日。宋庆龄虽然认证这份结婚誓约书是真的,却没有回答历史博物馆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1980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将《孙中山宋庆龄婚姻誓约》原件送宋庆龄,请她题字,并解答尚未解决的第二、三两个疑点。宋庆龄再次确认并在卷尾余纸上题了“此系真品”四个字,并签名盖章。不久,宋庆龄秘书室将誓约书原件归还中国历史博物馆时,附函作了如下说明:“誓约书上的日期为10月26日是照日本老规,以双日为好而写的,结婚日期实为10月25日。宋副委员长在婚姻誓约书上用“琳”字是因为“琳”字容易写。当时从美国去日本,因而没有图章可盖。”

宋庆龄秘书的说明,似乎意味着宋家三姐妹的名字本来就是“龄”,写成“琳”只是因为书写方便。这个答案与前述三述图片资料不符,不仅没有解释宋家三姐妹名字渊源,反而更加让人感到困惑了。大胆演绎一下,宋氏三姐妹出生时父母起的名字就是“藹齡”、“慶齡”、“美齡”,但是因为笔划太多难写,所以三姐妹小时候就用“爱林”、“庆林”、“美林”,后来长大一些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就用“爱琳”、“庆琳”、“美琳”,成了“财神奶奶”、“国母”、“第一夫人”之后改回了本名“蔼龄”、“庆龄”、“美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