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969年珍宝岛战事:毛泽东并无预见

终于,3月2日,中苏两国的边防部队在珍宝岛上发生了两国间第一起边界武装冲突。15日又再度发生更大规模的激烈冲突,双方甚至动用了重武器。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珍宝岛事件。  珍宝岛之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苏联,都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莫斯科那边反华接连不断,中国使领馆被围,汽车被砸。在中国,仅在3月4日到12日不足十天的时间里,29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军民就已达到1.5亿人,4亿人次以上。[8]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从听取珍宝岛作战汇报之初,毛泽东首先强调的就是要准备打仗,而且要准备大打。从3月5日起,他不止一次地提出,中苏之间有爆发战争的严重危险,号召全国人民“要准备打仗”。[9]

  当年4月召开的九大更突出强调了战争准备的问题,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要有大打、早打、打常规战,甚至打核大战的足够思想准备。[10]

珍宝岛一仗破除了迷信

  对于珍宝岛事件,中苏两国当时的反应和认识颇为不同。在中国方面,这一事件除了促成了战备热潮以外,它更多地其实成了被用来唤起全党全军战斗意志的动员令。
  珍宝岛事件后中方的内部通报突出强调了苏联入侵的危险,指出:“近年来,苏修大量增兵中苏边境,集结了一百多个师的庞大兵力,占全国总兵力的百分之四十多,将近二分之一。苏修还把蒙古变成一个反华的巨大的军事基地,调集大量军队进驻蒙古,部署在中蒙边境上”。[11]
  当然,苏联当时在军事上的优势并不仅仅在边境兵力的人数上。从90年代的有关研究成果看,苏军部署在中苏边境上的军队其实不足当年所说的一半,但不论是常规武器、核武器,还是两国的综合国力,中国都比苏联弱得多。中队这时的轻重武器大都还是四十年代设计的。

  仅以珍宝岛之战为例,“中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兵、工兵,既无坦克、装甲车,也无空中支援;苏军步兵则全部摩托化,不仅有占优势的炮兵,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及空军飞机和直升机可直接用于支援作战,因而在技术装备、火力上居于绝对优势。”甚至,中国方面当时为作战部队配备的75毫米无后座力炮和40毫米火箭筒,连苏军的主战坦克都打不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