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红色高棉统治下柬埔寨华人的悲惨遭遇
红色高棉军队每接管一座城镇,就立即破坏当地的市场。他们或宣布大减价,把物价削减90%以上,或直接捣毁所有的零售摊店,并且很快就将货币取消。城市商人几乎均为华人遭此掠夺与打击,顿时便陷入一无所有的境地。
显然,如此大规模地驱赶城市居民下乡务农,既非为着防空,也不只是单纯为了解决粮食匮乏问题。实际上,红色高棉是想通过此举彻底剥夺“资产阶级”的财富,消灭城乡差别,实现“波尔布特式的高度纯洁的社会主义社会”依波尔布特集团所为,城市居民即使是产业工人,亦一概受到波及,并无例外。只有少数城里必需的车床技工、纺织技工、华语翻译、厨师等,才得以回城工作。自1976年起,为了进一步取缔“资本家”的财产,加强对人口的控制,红色高棉还对从城市转入农村居住的华人进行再次的迁移。迁往马德望省各处农村去的华人甚多。该省原是鱼米之乡,但遭连年战火的破坏,加之外来人口太多,竟成为全国粮荒最严重的地区,华人死亡率高达80%以上。
柬埔寨历史上一直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全国的工业化是必不可少的。但红色高棉建国后,不是着眼于恢复和发展民族工业,而是单纯地执行“以农立国”的政策;在组织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时,又不切实际地提出“超大跃进”的口号,并实行一系列集中营式的残暴管制措施,给广大人民包括华人带来无尽的苦难。
在将城市居民赶往农村后,柬埔寨几乎已是“全民皆农”了。为实现“超大跃进”的理想,民主柬埔寨政府于1976年制订了全国稻谷增产指标:每公顷单位面积产量3吨;1977年,又将指标增为3.5吨到7吨(而原先全国平均每公顷产稻仅为1.2吨到1.4吨)。为了完成高指标,基层生产单位除了虚报产量外,还通过解放初期即已成立的互助组和合作社组织,强化对农民的奴役与压榨:
第一,延长劳动时间。在合作社里,社员每天必须劳动十二三小时甚至十五六小时。通常凌晨四点钟就要下地干活,夜里九点半才许收工,说是为了“不分昼夜地尽快建成社会主义”。
第二,增加劳动强度。合作社社员不仅劳动时间长,而且容不得有丝毫的偷闲,社员只有到了进餐的时间,才有休息的机会。为监督社员无休止地劳动,社里还通过密探或设立自行车游车队,到田间地头巡视,不准社员聊天或歇息。平时,社员除大病不起者外,小病不准请假,违者重罚。
第三,无休止的思想灌输。即使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安卡”也要农民集中起来开会,接受千篇一律的宣传灌输,如讲,到了1977年农民可以每10天吃一次甜汤;到了1980年则可3天吃一次;15年实现全国现代化等等。
第四,开办“大食堂”。初时,农民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小灶,过了不久,即被迫全部吃“大食堂”。“大食堂”开始尚能供应一顿稀粥、两顿米饭通常是在稻谷收获期,后来便仅剩下两顿稀粥了。造成粮荒的原因是,“安卡”将丰收后的稻谷大部运走了,只给农民留下大约仅够三四个月的米粮。为了弥补伙食的严重不足,有些人在家里和住处周围喂养家禽家畜,种植蔬菜,但结果都被“安卡”巧取豪夺了。一些农民经不住饥饿,到合作社的果园和菜园里偷东西吃,如被发现,轻则罚一二天不准吃饭,重则处死。
繁重的劳役和严重的饥荒,摧垮了无数华人的健康身体,人们因缺医少药而大量死亡。但是,红色高棉为防范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人民的人身控制甚严,人民没有通信自由,甚至还被剥夺了拥有收音机的权利。没有特别的通行证,他们是绝对无法私自离开所属乡村的;若有敢越雷池一步者,即便初犯,被抓到后亦必惨遭毒打,命丧半条。在农奴式制度的禁锢下,华人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只能苟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