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鲁迅:一生如何赚得数百万

 文人清高,“耻言钱”,懒于跟“孔方兄”套近乎,于是乎,不少文人得了个“穷书生”的名号,但并非每个文人都穷,譬如鲁迅,就算不上穷人,一生中赚了数百万,成了文化人的榜样。深圳新闻网援引《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一书的内容称“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那么真实的鲁迅,一生又是如何赚得数百万的?




  半个世纪以来,“鲁学”一直享有“显学”的至高学术地位。但是在作为显学的鲁学研究中,却很少涉及鲁迅的经济生活背景。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然而他们内心,大都懂得钱的重要性。



  我持续二十多年的研究阐明了:1912年中华成立以后鲁迅的稳定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在法西斯文化围剿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人格。这使鲁迅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
  经济自立,是鲁迅坚持“韧性战斗”的基础。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
  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面胶底鞋。乱蓬蓬头发很长也不剃。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在大饭店赴宴,西崽竟然看鲁迅衣衫朴素而不准他进门!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然生活简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25岁的我,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农场。不发工资,每月仅15元人民币的最低生活费。身披无产者的劳动服、头戴资修反的“帽子”。人拉犁、扛石料,干牛马活、吃猪狗食之余,还是改不掉老九的臭毛病,一休息瞪着双眼就想看书。当时只准学“马恩列斯毛林江”。幸好农场还有一套《鲁迅全集》,这是作为革命文献发下来给群众轮流自学的。
  我这个“专政对象”,当然在传阅“革命文献”方面最靠边站。《鲁迅全集》前几卷精彩的部分,如《呐喊》、《彷徨》等,都被“内部矛盾处理”的别人抢去看了,连《两地书》、《集外集拾遗》都轮不到我,读书预备队排得挺长挺长……,只有那上下两册簇新精装的《鲁迅日记(1912—1936)》谁都翻了翻也不愿过目,扔在角落里。好罢,我就在冷而又冷的角落,自学这冷而又冷的《鲁迅日记》罢。沉沉的两大本,厚厚的千余页。那是多么枯燥、琐碎、繁复、乏味的流水帐啊!记得鲁迅自己描述过:
  “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例如:二月二日晴,得A信;B来。三月三日雨,收C校薪水X圆……尤其是……薪水,收到何年何月的几成几了,零零星星,总是记不清楚,必须有一笔帐,以便检查……”
  但是,旗手的帐,总不能算作“变天帐”罢。
  百无聊赖之际想:好罢,我正好是学数学出身的,就来查查鲁迅的帐罢。“中国文化人经济状况”的自选研究课题,原来是这样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