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家族史: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图)
良师育良才
新普育学校副校长丁静介绍,温瀛士本着“勤劳真实”的校训,要求学生衣着不怕旧,但必须整洁;每天早睡早起,先刷牙后洗脸,运动过后再吃饭。还亲自教学生唱健康向上的歌曲。校园内外,《背着书包上学去》、《早睡早起身体好》、《茶树青青生嫩芽》、《母鸡下蛋》等儿歌嘹亮。
1936年,普育小学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小学。士范学校,即培养才智之士的典范学校,蕴涵着温瀛士用普育精神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良苦用心。士范小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免交学费,体现了对贫困儿童的体贴关怀。
温瀛士办普育,至今受到宜兴埠父老乡亲的赞誉。
乡亲们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养全家,因此生活极为俭朴。平时穿的是洗得发白的中式服装,吃的多是饽饽咸菜就白开水,遇有学生在全县会考得了好名次等高兴的事才稍加改善,也不过是加一包花生米。
60分,这是当时各个学校通用的及格线。但在普育,温瀛士却将及格线定为70分,为的是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女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学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正因为此,普育的成绩在全区统考中始终名列前茅。
宜兴埠马金甲8岁丧父,因家境贫寒12岁还没入学,温瀛士了解到他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亲自上门说服马金甲母亲让他读书,并免除马金甲的一切学杂费用。马金甲也争气,多年担任班长职务,在初小4年、高小2年连续考出12个第一名,名闻乡里。
良师育良才,桃李满天下。宜兴埠普育学校的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迸发出聪明才智,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

校服
杨学通(1909—1987),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学涵(1912—1999),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曾为两届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督学。
马伯义(1913—),台北艺术学院教授。
林松年(1914—),上海师范学院副教授。
温士琨(1918—1999),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曾任中国致公党天津工委副主委,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及早期回国定居专家政府特种津贴。
苏宝琮(1925—),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主委和名誉主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战火阻挡不住读书声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战役中的国民党守军以“扫除射界”为名,纵火焚烧宜兴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户3.8万多人无家可归。温瀛士在宜兴埠温家胡同二号的家连同他亲手创办的士范小学全部葬身火海。
眼看倾注心血的学校化为灰烬,温瀛士最初每天用毛笔追写学校被烧的物品清单以发泄悲愤。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在一家老小居无定所、啼饥号寒的艰难条件下,他一边安排学生继续学业,一边加紧谋划:重请校董、再筹经费、修造桌椅,先后租用村中杨家下场仓库和妻妹家烧剩的一间仓房做校舍,使士范学校获得重生,简陋的教室里重新响起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当时学校有教室3间,学生97人。
1948年9月,温瀛士的长孙、6岁的入士范小学就读,后因校舍被国民党军队烧毁,翌年秋到城里火神庙小学(后更名为鼓楼西小学)求学,因成绩优秀被准直上三年级。小学毕业后报考南开中学,每所小学仅有一个名额,他被顺利录取。在南开中学攻读初、高中,共六年。
共和国成立后,温瀛士将士范小学交给了政府,并入宜兴埠第十八小学,改为公办。温瀛士先后任教天津市私立建华和慈铎中学,1952年8月后任教崇化中学,直至病逝。从1913年2月至1960年2月,温瀛士从教47年,任小学校长33年,为国家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