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4-1)
  
  歌手:李宗盛
  
  专辑:《理性与感性——作品音乐会》
  
  他老了吗?
  
  忘了是谁说的了,“当一个人开始频频讲述自己的过往时,就说明他真的老了。”
  
  于是,这样的一场音乐会,算不算是李宗盛对自己过往的一种讲述呢?
  
  当然是,我要说的是,就算他真的老了,他的那些老歌,也将永远镌刻在我的人生里,伴着我一起变老。
  
  说不清道不明地对他的喜爱,有的时候到了无原则的地步,有人喜爱他写的歌,却对他的唱功不敢恭维,而我却连他的唱都特别喜欢,他真是一个糙到极致的男人,从嗓音到外形,正因为如此,他不是高高在上不可方物的缪斯,而是台北街头报亭的小贩、街边拎着破琴箱的流浪歌手、推着雪糕车沿街叫卖的阿伯、醉醺醺徘徊于家门外的失业男子,他是所有男人的人生体验,特别是随着你年龄渐长之后,会发觉自己加倍地喜欢他,如我,进KTV,必点那首《鬼迷心窍》,被年龄相若的同事们嘲笑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老二十岁,我在想,老就老吧,其实遇歌如遇人,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爱的人,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听不到一首感动自己的歌,终日碌碌如行尸走肉,我能为一首歌鬼迷心窍,说明我或许人老,心却未死。
  
  况且,粗糙如他,却有一颗感性的心,往往以最直白的方式,击中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即使痛彻骨髓,却还是要从黑暗中抬起头、直起腰,看透世情之后的云淡风轻,决不寡淡,而是一份理性的从容。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些实在是太过宝贵,男人的态度,男人的气度,男人的风度,都需要在俗世间摸爬滚打之中亲自体验一遭,方才有所养成,因此李宗盛的歌,能听出故事,大概自己也是要有故事的。
  
  就在歌坛的成就论,李宗盛成就他人多过成就自己,成就女人多过成就男人,特别是女人,铁凝说过,迄今为止写女人最准确最到位的,还是男作家;而以歌将女人心事和盘而出却无斧凿痕迹的,无人出李宗盛其右。他开创的“口气”曲风,吹醒了一个个平凡女子的芳华,或与人娓娓而谈,或与人低语泣诉,偶尔回眸一笑却绝无魅惑之意,只为潇洒地走,在他的歌里,女人是素面朝天的坦荡,放下一切,爱的纯粹,柔的本真,如他自己说:女人就像钻石,而制作人就是要找到她最好的切割面让她亮起来。我在想,倘若没有李宗盛,张艾嘉、陈淑桦、潘越云……这些恒久远的钻石,会不会仍是一块暗淡的原石,而我们的记忆中,会少多少美丽的声音。
  
  不过,林忆莲或许是个例外,你可以说李宗盛成就了上述那些歌手,但对于林忆莲,他们两个人则是互相成就。一向特别喜欢林忆莲,倘若寻找一个中国城市女性的最佳代言女声,非林忆莲末属,她的声音清澈,温暖,彩色而又卓然,倘若她未曾遇见他,或许并不阻碍其迈向天后的宝座,但无非是重复纸醉金迷中新人笑旧人哭的老戏;倘若他未曾遇见她,也不会动摇他金牌制作人的口碑,按部就班地给人走程序即可。可偏偏两人相遇了,相爱了,他用她最美的声音,将自己的才华永远凝固在那几首歌中。他是爱她的,而爱情是催生想象力的助燃剂,也带给他音乐上的无限可能;而她也是爱他的,所以每一个音符唱出,都发自内心饱满的幸福。今日在这张专辑中听到那些熟悉的歌,可惜物是人非,演绎者换成了梁静茹,尽管是另外一种风情,但我还是认为那些歌永远属于林忆莲。林李二人最终的婚变多少让人错愕与惋惜,但或许就是上天不允许“完美”这样一种东西存在,或者以这样一种不完美的结局来成就一段完美的音乐旅程。
  
  如今的李宗盛,安心地做着自己品牌的限量版吉他,从做音乐到做乐器,他还是那么投入和专注,偶尔地,弹着自己的吉他,会会老友,唱唱老歌,让人不禁感叹他越发的超然洒脱了。不论怎样,皆为凡人的你我,理性与感性之间,在人生中走走停停,还好不算寂寞,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