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3-4*)
  
  歌手:歆雨
  
  专辑:《歆雨》
  
  这张EP收录了四首歌,但似乎就卖一首歌——《红花教主》,针对的对象很明显,就是去年因给“快乐男生”选秀当评委而声名大噪的杨二车娜姆,这首歌最早也是从网上开始流行,终于有唱片商盯上,这位倘若走寻常路大概永远也发不了片的歆雨,也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捆绑销售两三首自己的小歌儿。
  
  然后呢?
  
  也许这张EP就等于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太监……”
  
  否则我们还要期待什么呢?再来一首《绿花教主》吗?
  
  这是一个网络语言暴力泛滥成灾的时代,似乎现实遭遇的种种不如意,都可在这个广阔而虚拟的空间里得到尽情的释放,人们可以在其中去尝试扮演与自己生活迥异的角色,展开一段段事先无法想象的猎奇之旅,和陌生人说话、交友、还有数不尽的资源可满足我们从视觉到听觉的放纵享受乃至生理需要……我们是应该感谢网络的,抛开什么促进生产力以及电子商务政务之类的不谈,它还是一个有效的排解渠道,倘若没有这个渠道,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增加很多。
  
  当互联网把一切都呈献给公众时,由于信息的海量性,人们更易接受直观的信息,深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针对网络上传播的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现象,人们乐于作出迅速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往往不出自独立的思考,带有很大的盲从性。这也就为什么很多网上的大批判,最后常常陷入无理性的集体疯狂,而且越是污言秽语,越能满足大众那种充分释放的需要。比如这首流行开来的《红花教主》,里面的歌词,很多已经是赤裸裸而恶毒的人身攻击和诋毁,但很多人看起来却觉得很爽,好像是有人用这样一首歌狠狠羞辱了一个自己觉得恶心的女人。但是,当平静下来之后,这些人有没有想过,这位网络歌手到底有没有权力、或者说有没有必要去对杨二施加这种恶毒的诅咒和谩骂呢?
  
  老实说我也非常讨厌杨二车娜姆,从她的造型到说话的方式,也许有人说谁让她是公众人物又好出这种恶劣的风头,挨骂是活该,我也承认道德的维系需要舆论的压力。但我个人觉得杨二的挨骂和道德问题无关,她的种种表现所带来的影响与后果,其实和我们作为普通社会一员的生活没什么关系,她的所作所为就目前的报道来看也没有违法,无非就是装扮出位个性张扬,或者加上一条,长得难看却还跑出来吓人,真的必须得承受成吨的口水劈头盖脸么?她不是贪官污吏,不是国蠹家贼,有太多可恶的人可恶的事比她更值得骂,却因为特别的原因而安然自得,从某种意义上,这种铺天盖地的谩骂对于她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对这种语言暴力的过度纵容,很可能会开启很坏的示范,那就是一个人活在社会上,倘若有一点点外貌、言行或其他方面的与众不同,或者他(她)不善于掩盖自己的缺点,是不是就必须要作好准备承受这种暴力?我们又有什么权力去做一个别人生活的道德仲裁者?
  
  对于一张唱片来说,它和网络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的,网络是松散的自由空间,唱片则是出版物,因此它还必须要兼顾到社会基本伦理道德的规范,歌词里面如此的破口大骂居然能安全地通过审查公开发行,去年黄立行的《无神论》引入内地时却被强迫改名,两相对比之下不禁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此外,如果这位歌手还把自己当成一个音乐人的话,最好也想一想,剥离开这些,自己还剩下点什么?当你看到草坪上有一坨屎,臭不可闻有碍观瞻,是走开躲得远远的,或者等环卫工人把它清理掉,或者任由其自然风干化为土壤,还是要去当一根搅屎棍子上去翻腾两下,加速臭味的蔓延?在如今开放的媒体生态之下,永远不乏靠贩卖龌龊来吸引眼球的,但别以为自己是旁观者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可以尽情释放语言暴力,那只不过是炒作的延续和深化,陪着炒作者一起龌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