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2-2)
  
   歌手:译乐队
  
  专辑:《E01》
  
  推荐曲目:《过招》
  
  先前对电子乐,一度是有些恶感的。大约这方面的恶感,也是Enigma害的,也许有人会为我对伟大的Enigma如此不敬而有微词,然而就好比天天让你吃鱼翅捞饭,特别是这道鱼翅捞饭烹调的手艺基本上多年以来几乎没什么变化,就算是再金贵也是味同嚼蜡了。其实New Age(新世纪音乐)只能算是电子乐的一个分支而已,Enigma倒了我的胃口,并不能因此将所有的电子乐一棒子打死,归根结底还是笔者孤陋寡闻,听得太少了。
  
  其实这只能算作我很少听电子乐的一个理由,却不是最重要的理由。我一向有一个偏见,也是摇滚音乐圈内普遍的“偏见”,那就是通过人真实弹奏出来的音乐永远强于效果器合成的音乐。机器是精准的,人和乐器的互动却充满了不准确的变化,恰恰是这种“不准确”体现了人性的力量,而人性则是一切艺术的出发点。所以只会拨几个和弦的小FQ也貌似永远有嘲笑DJ的本钱:“你丫就是一个玩儿拼贴的。”
  
  然而“拼贴”恰恰是电子乐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其实我觉得有一个词可能更适合,那就是“采集”,电子乐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采集”的过程。不要以为“采集”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把各类素材集结到一起,怎么能让大家伙儿听得来劲,觉得有意思,是件非常挠头的事情。一张老唱片压在指下,快进是一种效果,慢放是一种效果,几张混在一块儿又是一种效果。电子乐的音乐家们也有的从自然界采集声音,很多声音也会借助效果器的特殊处理,呈现出与本来面目迥然不同却个性十足的声音,这同样是一项耗费心血的创作。作为一种元素,电子乐也渗透到很多类型乐队的专辑和演出之中,对主流流行乐的影响更为巨大,比如舞曲,电子乐最早的应用便是Disco,还有如今经久不衰的Hip-hop,充斥着后工业化时代绵密而冰冷的赛博空间音响。
  
  严格意义上说起来,《E01》并不是“译乐队”的第一张专辑,在此之前与窦唯合作的《幻听》、《雨吁》都引发了不错的反响,窦唯也一度算是“译乐队”的成员之一。有趣的是这支乐队的成员变化如同自己的音乐一样,发展的历程就是“拼贴”的历程,前后有:“面孔”的吉他手讴歌、“红色部队”的贝司手陈劲(后来加入“二手玫瑰”乐队)、窦唯、田鹏(后来自组“龙宽九段”乐队)、鼓手单晓帆,到这张专辑发行时乐队则只剩下了讴歌和单晓帆,不过田鹏仍然担任其中两三首歌的人声(注意哦,我说的是“人声”而不是“主唱”,对于电子乐来说,人声只是一种“效果”,同任何其它的效果一样都是平等的,未必是音乐的核心),加上与这支乐队合作过的朴树、张亚东、金武林等等,你会发觉他们这个圈子并不大,成员彼此间始终处在一种松散的耦合状态,可以沉到自己的小世界里去玩(比如窦唯),也可参与到主流歌手的唱片打造(如讴歌就参与过王菲《将爱》的制作),至于《E01》,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另类,其实一点都不另类,很时尚也很好听,您不妨一试。
  
  说到窦唯,自离开“黑豹”之后的第一张专辑《黑梦》被誉为开启中国摇滚多元化时代的标志性建筑,但在此之后的《山河水》以及后来的《幻听》、《雨吁》、以及《暮良文王》系列,窦唯则彻底忱于电子乐营造的禅意缥缈间不能自拔,魔岩三杰里,张楚“哑了”,何勇“疯了”,窦唯“成仙了”,但好歹相对于前面二位,窦唯总算还能在小范围内让人听到,不过这位仙人飞升的并不轻松:声名显赫的前妻、两次被其斥之为“阴谋”最后都以离婚收场的婚姻、冲到报社砸东西烧车……本来低调得不食人间烟火的他竟然以这样一种光怪陆离的方式被闲不住的传媒狂轰乱炸,也很有电子乐的精神:无主流非主流分际,没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