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1-3*)
  
  歌手:窦老三
  
  专辑:《窦老三和流浪狗》
  
  除了前两首歌之外,后面的曲目全是翻唱。翻唱的对象有吴涤清(《妹妹的眼睛水汪汪》)、刀郎(《西海情歌》)、谢军(《那一夜》、《牵手续缘》)、张振宇(《不要再来伤害我》)、刘嘉亮(《你到底爱谁》),还有陈升(《把悲伤留给自己》)。
  
  由上面的曲目可以看出,这是相当乡土的一张专辑,我之所以不用“老土”这样的形容词,是因为对于音乐而言,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任何一种收听偏好的听众都应该得到尊重,并且有一个概念必须要事先说明,那就是收听偏好与社会阶层不具备必然的对应关系,如上面这些歌,曾经一度风靡街头巷尾,尽管它们的声音传播多借助挂着“最后一天、挥泪大甩卖”牌子的店铺、洗脚屋、发廊、VCD出租屋之类门口摆放的劣质大音箱,却有着一种发自草根的原始生命力,也对应着一类流行音乐的市场,只不过不能纳入到那种正常的唱片发行体制下的。
  
  仅就这张专辑而言,除了窦老三明显平翘舌不分的口音让人印象深刻外,后期制作其实还不错,并不是“草台班子”的水准。里面选的歌的类型,也算是民谣一种,在这里造次,姑且称之为“乡土民谣”(本来想叫“乡村民谣”,恐有和美国的“乡村民谣”混淆之嫌)。这类民谣和校园民谣一起,曾一度统治90年代的大陆流行乐坛,但二者的根源却有着显著的不同。
  
  “校园民谣”顾名思义来自于大学校园,无论是鸳鸯蝴蝶还是柳林风声,都带有浓重的象牙塔情结和小资趣味,即使在题材上关注民间,也是站在都市人的立场之上;音乐风格则受港台和欧美影响较大,尤其其中还有一批音乐学院学生“借壳上市”,在歌曲的创作上呈现出高度的专业水准。无论浸淫于校园民谣的这些人未来会不会真的以音乐为职业,精英化的价值取向渗透于从音乐风格到题材的各个角落。
  
  而“乡土民谣”所代表的则是一种来自于社会最底层的声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属于漂泊于城市之中的广大打工仔打工妹,属于“被忽视的一群”,他们尽管人数众多,却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角落,他们为城市付出的服务和创造的财富同自己的收入远远不能相称,更辛酸的是,得不到都市人心理上的接纳与包容、关怀与尊重,他们背井离乡、怀着对幸福的期冀涌入城市,却发现城市留给自己的是一个冰冷的背影,这种心灵上的落差是令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你可以发现,“乡愁”可以说是“乡土民谣”中最普遍的主题,在旋律上“乡土民谣”采用了大量民歌的元素,这都是农村人口走入城市“被侮辱与被损害”之后加倍眷恋故土的一种心理折射。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不愿回去了,因为他们面对的另一大反差就是城市的五光十色映照下乡村触目惊心的贫瘠,他们面对社会急速变化过程中的迷失与惶惑、面对享乐主义城市文化的物质刺激、渴望发财致富改变自身处境的梦想、眷恋故土却又想甩掉一切乡村印记的矛盾心理,甚至入夜后无从排解的性苦闷,都隐隐地通过这些极易上口歌词直白的乡土民谣歌曲体现出来。
  
  我不知道这张专辑的制作费用从何而来,是窦老三自己筹集吗?估计也没什么宣传可言。因为就市场而言,这注定是一张卖不动的专辑,且不说绝大多数曲目是口水歌,这些口水歌本身已经足够口水,就这些歌的传播渠道而言,本来也不是走唱片这一块的。现在一张正版唱片至少也得在20元左右,这类歌曲的主要受众基本属于低收入群体,20元可以买张电话卡,而唱片则是可有可无的消费,能省则省了。但是这些歌曲仍然会通过收音机点播或者盗版蓬勃广泛而廉价地大量传播,生产者能从唱片获得收益约等于零,可能会获得商演机会,短信彩铃也会创造一些产值。还需指出的是,随着资讯的发展和眼界的开阔,新一代的进城务工人员也会开始拥抱时尚,你让他们立刻开始接受张悬估计有些难度,但对周杰伦、S.H.E着迷也是很普遍的,“乡土民谣”或许对他们来说,也会慢慢变成昨日黄花。
  
  不过,这个人群的音乐消费需求,的确是需要重视的,其意义不仅在经济方面,还应考虑到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