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11-2)
  
  歌手:游鸿明
  
  专辑:《倦鸟余花》
  
  推荐曲目:《让我取暖》
  
  这张专辑给我的感觉,恰如它的名字——“倦鸟余花”。
  
  游鸿明不是倦怠的鸟,他很勤奋、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张专辑,老板或许会抱怨他发片周期太长,但他却一如既往地精雕细琢,只不过,这么多年,调子也一如既往,就算是声音再美妙的鸟儿,听得难免也会让人有些倦了。
  
  游鸿明的歌也不是凋零的花,他总是绽放着他的孤独、他的忧伤、他的寂寞、他的感动,初听他时,他是行迹于都市边缘的浪子,再听他时,蓦然发现他已如此流行,当孤独忧伤寂寞感动成为随意拼贴排列组合的流行元素,我想重拾任何有关彼时的心动都显得多余。
  
  游鸿明其实是和张宇同时代的艺人,如今还能定期发片并且为市场所能接受已经实属不易。流行乐就是这个模样,我们总是希望能听到新的声音,当那个代表新声音的歌手出现时,人们可以原谅他的稚嫩和一切不足,只是击赏于他的“新”,然而任何新人也有变旧人的一天。流行是什么?流行就是重复,流行工业的特点推动着重复,直到人们恶心为止。我不知道游鸿明在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探索上想走多远,能走多远,但是不是要把自己目前的这个套路真的用到让人恶心为止,值得思索。
  
  这或许也成为了台湾歌坛中生代力量一个普遍尴尬的问题,年龄大了,自是拼不过年轻人的光鲜亮丽,还是得老老实实放在出唱片这一块,想要做点探索,老板不愿意承担风险,想要守成,又担心听众腻了,加倍的谨慎与小心。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张接一张“水准之上”、“意料之内”的专辑赶趟面世,无论陶喆、李圣杰还是游鸿明,除了娴熟的制作、卖力的演唱、套路化的旋律之外,似乎也剩不下什么,称之为“江郎才尽”貌似有些残酷,但让人麻木而缺乏兴致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爱他的自然还是爱他,如果是他的死忠歌迷,就是迷恋他的声音特点,那他唱什么都会有人捧场。这里仅从一个不带有特别喜好的听众角度来讲,游鸿明对自己的音乐主题应考虑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至于销量之类的包袱,多放下一些有利于创作,至少再过若干年,能多出一些值得自己铭记的作品。
  
  CD的封页中有句话:“倦鸟就此散,余花怎不乱。”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