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9-2)
  
  对于如今以80、90世代为主力的流行消费群体来说,张岭这个名字或许显得比较陌生。而在圈内张岭绝对是个牛人,他是和崔健同时代的中国最早玩儿摇滚的那批元老级人物,曾有“中国首席贝司手”的美誉。首波摇滚风潮退去后,他只身赴澳大利亚学习蓝调音乐,这张以蓝调为主打类型的专辑也算不上他的第一张专辑,早在1999年,他和好友组建的“节奏之犬”乐队便推出过和乐队同名的专辑。当时我还在上大学,买来听罢颇为崇拜,因为想不到中国人也能玩儿那么溜的Blues,那张唱片随我辗转异地、搬家多次,成为为数不多的我至今一直保留着的CD。今天特别向各位推荐,大概也是由张岭拾起一段听歌的旧时光,到今年居然已经将近10年,如很多人讲的,自己莫非真的到了适合听Blues的年龄了?
  
  老实讲我对《女人的歌》是有点失望的,因为总是不自觉地去拿它和美国佬原汁原味的Blues去比较,“地道吗?”或许是很多跟我一样拜网络海量资源之便把耳朵听刁的人惯常的想法,却从根源上忽视了这是一张中国人唱的中文专辑,就好比去法国的中餐馆指责人家的烤鸭做的不地道一样不近人情,要知道中文和英文语言发音方式的不同注定了我们的Blues相比较发源地的Blues只能力图做到“神似”而无法做到严格技术标准上的“形似”。
  
  所以,如果仅从“神似”的角度来评价这张专辑,我必须说,张岭作为歌手的表现是合格的,但编排上却显得过于保守,有的时候让人感觉人声和乐队是脱节的。蓝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即兴和宣泄的一面,你能听到张岭在演唱时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在乐队中规中矩的演奏面前却有些束手束脚,Blues本该“微醉”的状态在这里仿佛成了想要把酒言欢可又顾及今儿晚上还得开车回家,整体的效果就是每当这样的“即兴”出现时带来的效果不是精彩而是凌乱。此外,这张专辑在策划阶段一定是受到公司所谓“市场流行度”的干扰了,旋律上刻意大众化的痕迹多少降低了专辑的品质。我以前说过,大众唱片有大众唱片的做法,小众唱片有小众唱片的做法,也许我们的市场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养活小众唱片,才使得这张专辑的定位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二波摇滚潮再起时,很多人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认为摇滚乐是不存在门槛的。的确,摇滚乐对于乐手和歌手的出身确实不存在什么门槛,但并不意味着它作为一种音乐本身不存在门槛,有多少孩子以为拿起把吉他瞎扫两下弦或者斗鸡般乱吼两句“×××”就是摇滚,除却大环境文化和经济上的因素,这种错误的认识也是使得摇滚迄今为止难成气候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必须要向张岭致敬,他以这样一种方式坚持了下来,从未放弃学习的态度,有效地提升了自己音乐的品质。这不是说蓝调或者爵士相比Rock要“高贵”,而是说人生有不同阶段,步入中年,经历了很多,心态多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当一个歌者从愤怒中沉淀下来之后,岁月的积累也会从他的音乐中凸现出来,不变的是一颗爱音乐的心。
  
  另外,此类音乐,包括Rock、Blues、Jazz和Soul等等,最好还是去听现场,完全和录音室里灌出来的唱片不是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