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7-2)
歌手:“布衣”乐队
专辑:《那么久》
推荐曲目:《三十里铺》、《羊肉面》
《那么久》,对于一支成军十二年的乐队来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首张“地上”专辑,的确是够久的。
一些朋友跟我抱怨,我总是在这个榜单上介绍一些大家基本上没听过的歌手/乐队。我以前也说过,我真的无意彰显自己品味有多独特,只是觉得有些好声音值得与大家一起分享,如若你能因我的几段文字去关注这些声音,听到他们,为他们所感动,于我就算是成功了。这支乐队其实在摇滚圈内还是名气很大的,如果非要扯上点流行文化您才有印象,那么2006年大热的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面有首歌《我爱你亲爱的姑娘》就是他们创作并演唱的。这首歌也很能代表布衣乐队的音乐风格,内容直白,旋律简单,虽然他们是一支摇滚乐队,但做的音乐还是偏向民谣更多一点。
平心而论,抛开主流的流行音乐不谈,即使站在摇滚或民谣的发展趋势而言,布衣乐队的这张专辑在编排和音乐特点上也略显陈旧,我不晓得是不是制作人刻意为之,总之让我仿佛依稀找到了90年代初那批中国摇滚乐队的影子。不过这个乐队还是有两个特别的亮点:
一是浓郁的西北风情,恰与前面提到的“甜孩”乐队形成了有趣的对比,“甜孩”的音乐充满了浓郁的学院精英意识、大都市的时尚感和小布尔乔亚情怀,还浸淫着湿漉漉的水乡特色;而诞生于宁夏的布衣乐队,音乐中带有那种西北人特别的质朴、简单和乐天,如黄土高坡上滚过的风,粗砺而直接。从取材上来看,整张专辑最打动人的,恰恰就是西北地域特色浓郁的《三十里铺》,以及令人心头一热感念母亲的《羊肉面》。那种深深植根于当地文化生态下的音乐,恰恰是中国摇滚最值得去挖掘与发扬的精神。
二是一把古筝,记住这个名字叫张巍,是一名从小学习古筝的吉他手,这个乐队的灵魂与其说是主唱吴宁越,倒不如说是这把筝,让简单得有些简陋的乐队一下子活了起来,如果说布衣做音乐像在画龙的话,他就是那个点睛的人。
“甜孩”的成员在乐队正式签约之前,不得不靠卖画为生;而“布衣”北漂之后,也有过衣食无着的岁月。然而这基本上就是中国摇滚乐的现状:基本地下,穷。早些年玩儿摇滚的多半是有“艺术家”精神的,颇为不齿于寻常的流行歌手,宁愿猫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里啃一毛五一块的方便面也要坚守住自己的“音乐梦想”。能坚持下来的,的确也有能签公司、发专辑的,但剩下的九成五要么这么耗着,要么去酒吧或棚子打个散工,要么卷铺盖该干嘛干嘛去。发专辑那拨人,被一些摇滚愤青指责为“背叛摇滚、向通俗妥协”,其实对于一个摇滚乐队而言,他们并没有多少“妥协”的空间。成为“地上乐队”的那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多大的妥协而成功转为“地上”,而是因为他们玩儿的音乐本身具备“地上”的元素:题材不那么敏感,旋律不那么噪音,具备些许新鲜感,拥有一定知名度,最后一点很重要,一来要出名需要圈内人帮衬,二来有了名气就有了听众,有了听众就有了市场,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方才具备发片的条件,唱片公司除非脑袋被门夹了才会去发那种只有两三个人去听的专辑。那种想当然的“妥协”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摇滚乐队而言特点压过一切,流行瞬息万变,迎合永远被动,真要那么“妥协”原来的听众就会跑掉,其他的听众本来就不感兴趣,“市场”就没了,还发个屁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