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9/12/2008]2008,我听过……
(2008-03-4)
歌手:尚雯婕
专辑:《关于.我们》
推荐歌曲:《Season in the Sun》、《悲伤华尔兹》
天底下的娱乐公司都是要赚钱的,而且没有不希望赚大钱的,天娱和华谊并无二致。有人说尚雯婕宁愿与老东家对簿公堂也要坚决走人,是因为没在天娱享受到与冠军相匹配的“一姐”待遇,未免太小看了尚雯婕的理想和智慧。尚的离开虽然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但更多地是基于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就是做歌手,出唱片,而且要出适合自己的、够档次的唱片,而这一切都是始终像马戏团一样经营艺人的天娱不可能给她的。还好目前实践证明,她迈出的这一步是很明智的。出道不到两年,其间还经历了跳槽的风波,在新公司麾下就发了一张EP,两张专辑,频率够密集,先不论唱片的品质如何,至少说明华谊还是很卖力地把她当歌手来培养的。
尚雯婕的声音太易让人记住,带有鼻音的唱腔,颤动的尾音,不多见的中音区女声,或许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却拥有流行唱片不可或缺的“辨识度”。但作为一个选秀节目出身的歌手,这些还不足以成为她成功的理由,她的“复旦法语系高材生”身份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中国的流行歌坛上,如她这样的“外语系”背景的成名歌手并不鲜见,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当属也是学法语出身的刘欢。这类歌手并未受过什么专业的音乐训练,但相比于其他怀揣音乐梦想的人他们有一个便利条件就是外语上的优势,可以直接无障碍地去接受国外的流行音乐。
我以前谈到不同语言的歌曲在演唱上是有天然的鸿沟的,不仅因为歌曲在发声方式上受到所用民族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更关键的是歌曲内的意境和情感如果缺乏对这种语言的掌握也就无法真正的体会,更侈谈表达,阿穆隆比赛时唱蒙古语歌和汉语歌的不同表现就是个明证,出生于魁北克的Celine Dion唱英语歌和法语歌旁人听来也不是一个感觉。法语中“歌曲”的单词为“chanson”,中文的译名很好听,叫“香颂”,作为法国独有的音乐类型,香颂常以诗歌为词,雅致、慵懒、袅娜、缠绵,恰是法语最美好的呈现。尚雯婕四年的大学生涯,想必香颂也听了不少,所以她演唱歌曲的那种气息、咬字和发音,潜移默化间都有香颂的影子,这也成为她给人们耳朵带来的最大新鲜感。
然而再新鲜的声音也有保鲜期,越是有特点的声音,若在一段时间内频密的出现,很容易就让人烦了,所以我觉得尚雯婕以后出专辑其实没有必要那么密集。另外就本张专辑而言,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歌曲对尚雯婕来说都是合适的,有那么几首歌实在太“家常菜”,还有就是圣诞节“应景”的调子太浓,显得闹哄哄的;制作人和选曲方面,李苇菘、李思菘兄弟过于商业化流行曲的定位不足以体现尚雯婕的音质特点,几首国语原创也缺乏新意,反倒是英文的翻唱给人的感觉从容舒心。其实华谊以后可以考虑请莫文蔚的制作人黄耀明和张佳添来打造尚雯婕,说不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
外型包装方面,大概受够了天娱惯用的“中性风”,尚雯婕近来的造型开始明显地往“女人”的方向靠拢,但老实讲很多时候显得过于刻意,看她的一些宣传照,那妆容、发型和服装让人捉摸不透是要走清纯玉女路线还是温柔熟女路线,尚本人恐怕还得和华谊的造型师多交流和探讨。其实她《在梵高星空下》的包装风格我觉倒得比这张专辑的造型更适合她的个性与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