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清静古朴,幽怨超然
----- 有感于听《箫声琴韵》

红尘滚滚,步履匆匆,今天我们在都市中工作、学习,为生活而奔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令人变得如此麻木、如此机械,生活虽然喧闹,心灵却愈加孤寂。而琴箫之声,正如龟裂田地上的清流、淫雨之后的初阳……

近日,笔者因得“雨果”公司最新CD《箫声琴韵》一听,而心情有豁然开朗、顿会久遗了的宁静淡泊,始有超然物外的心驰神往!聆听这水样的箫声、和着玉质的琴音,如听天籁,往日浸淫俗务、奔波劳碌的烦燥如隔一世!……

自古以来,古琴音乐多追求清静古朴、超凡淡泊的意境,一般人认为它“曲高和寡”,因而古琴佑音难觅,成了琴人的永久话题,有唐诗为证“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中国古代文人的雅好中,“琴”是居于首位的,所谓“琴棋书画”,还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文人抚琴,多是为了修身养性或自娱自乐,但古人多恪守“琴不妄传”的训诫,而且在以下情况时不能抚琴的,非常讲究:诸如暴风骤雨、日月交蚀、衣冠不整、处于市井中,对凡夫俗子、商贾蛮夷等等,这样一来,弹琴的机会、听琴学琴的机会都大大减少,所幸现代人有先进的科技、录音效果,有可以留驻声音的唱片可以保留这些孤高雅致的音乐广为传送。让普通民众也有享受高雅之音乐的机会,也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古琴的深厚文化积淀、内涵。

箫,听之会令人有“戚戚然”之感觉,苏东坡当年“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客有吹洞箫者,作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缕……”妙不可言的箫声,遂引发了诗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的感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箫几乎成了幽怨的化身。宋周纯在《瑞鹧鸪》中言:“一痕月色挂帘龙,梅影斜;小院中。……咫尺蓝桥无处问。玉箫声断楚山空”宋柯梦桂《小重山》中写道:“吹断笙箫春梦寒,倚楼思往事,泪后弹。”

如今由一对艺术伉俪:中国首位笛箫专业硕士青年演奏家王建欣及其夫人青年古琴演奏家李鳯云倾情奉献了一张《箫声琴韵》,由香港“雨果”出版公司用24比特完美制作出版。碟中尽收古琴音乐经典乐曲,《鳯凰台上忆吹箫》、《胡茄十八拍》、《颐真》、《屈原间渡》、《普庵咒》、《良宵引》、《平沙落雁》、《墨子悲丝》、《鱼樵问答》、《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共十一首乐曲。唱片中款款流淌出的旋律,因有了深厚的音乐内涵,有精良的录音,琴箫和奏的默契、夫妇合壁的灵犀,呈现出雅致脱俗的魅力。

月日风清之夜,独听也好,与知己共享也罢,须幽静释然,清茶薄酌皆能体味“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的境界。任何解说皆显得多余,真“言有尽而意无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