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赴日本议和 遭日本愤青刺杀始末
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的耻辱,而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耻辱。在中日马关谈判中,李鸿章还在日本遭到了日本愤青的刺杀,山东社科院研究员戚其章先生在《北京日报》著文说,这是一件“几乎酿成国际异变”的重大外交事件。 最近央视播出的历史剧《台湾1895》中有一个情节,李鸿章在去日本议和时曾遭到日本青年的枪击,有同志问我有关情况,这里作简要介绍。
中国钦命全权大臣李鸿章1894年春奉旨乘轮赴日,开始了他的议和之旅。和谈地点是在日本山口县马关的春帆楼。3月24日下午3时,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举行第三次会谈。会谈结束后,李鸿章乘轿返回下榻的引接寺旅馆途中,突遭日本暴徒枪击,成为“几乎酿成国际异变”的重大外交事件。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下午4时15分,李鸿章从春帆楼大门外登上乘舆,30分经外滨町邮便电信局前,向江村(仁太郎)杂货店行去。过江村杂货店再向北拐,前行约50公尺,就是引接寺的门口了。街道拐角处原本狭窄,加上人群攒集,争看大名鼎鼎的中国全权大臣李鸿章,秩序非常混乱,轿夫只能排群缓行。正当乘舆从人群中穿过时,忽有一暴徒窜到轿前,用左手按轿夫的肩,趁轿夫惊讶停步之际,用右手举枪向李鸿章射击。枪弹击中李鸿章左眼下,嵌入颊骨,血流不止。李鸿章手掩创口,及乘舆到引接寺门前,仍神色自若,徒步登阶入内。情况来得十分突然,凶手为何人,又为何行刺,引起各国舆论的广泛关注。
凶手被捕后,经日本山口县地方法院审明:此人名小山丰太郎,郡马县大北岛人,26岁,是个无职业的青年。奇怪的是,他为什么要行刺李鸿章呢?据山口县地方法院的判决书称:
被告丰太郎,因我帝国与中国启衅,致动干戈,皆中国现任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暗为主持,思非绝其生命,则我国不能得志,难保东方之和平。适闻其奉命来我帝国山口县赤间关(马关)议和,遂决议行刺。 判决书既回避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又企图掩盖小山行刺李鸿章的真实动机,是不足信的。
应该看到,李鸿章东渡议和之日,正是日本国内主战气焰继续高涨之时。日本舆论大肆宣扬,对中国的割让土地“唯欲其大”,赔偿军费“唯欲其多”,甚至声称“必须有瓜分(中国)四百余州的决心”。在日本军队内部,主战气焰更为浓烈,力主非占领北京不可言和。在一些日本将领公开发表的诗作中,多有“燕京从是几行程”、“何时轻骑入燕京”等诗句,以进行鼓气和煽动。马关双方开议后,李鸿章首先提出停战问题。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早知清廷最迫切期望的是停战,便故意提出日军应占领天津、大沽、山海关三地,管理天津山海关间之铁路等苛刻条件,以迫使中国方面打消停战的念头。日本舆论也鼓动乘胜攻占北京,有署名诗作写道:
三军万里向天津,正是东风桃李辰。 星使乞和和未就,燕京将属手中春! 战争歇斯底里已在日本国内导致一种扩张主义流行病,而小山丰太郎也是受害者,他正是在这种流行病的感染下才决议行凶的。3月30日,山口县地方法院以预谋未遂罪判处小山丰太郎无期徒刑。